“条”上争第一
在海澜集团储运中心,一排排衣架整齐地吊挂在U形轨道上,“最开始是手工统计,后来是电脑输入,现在是智能管理,这在全国服装行业是第一家。”据介绍,近年来,海澜集团围绕创新储运模式,建成智能高架立体仓库,并投入巨资引入SAP软件对储运进行智能化管理。工作人员只需扫描条形码,系统就会自动分配仓库;对于销售情况较好、库存不足的产品,系统还会通过动态监管自动补货调货,始终保持货源充足和物流畅通,不仅节省了大量人力,还确保了企业及时掌握仓储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生产销售计划。
围绕精细化管理,海澜集团积极开展部门职能重组,推进组织结构扁平化,逐步淘汰弱化生产环节;同时,加大了对研发、物流、服务等方面的投入,拓展了产品研发、储运物流、客户服务等部门的职权,使它们不再附属于生产链,而成为独立环节,引导企业产业链向两端延伸。现在,海澜集团与国外大企业集团一样,两头在内、中间在外,成为国内首家基本弱化生产环节的服装企业。
由于海澜服装产业链逐步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供应商的选择和控制成为确保海澜品牌质量的关键。“要成为海澜供货商的门槛很高,必须通过技术、设备、规模、管理、品控等一系列资质审核。”近年来,海澜集团加大了对270多家供应商的评估审核力度,并实行专人专责驻厂监督和试样试做制度,供应商接到设计方案后,必须先生产出测试样,经检测合格后,相关部门开出生产通知单,企业才能投入生产。服装出厂后,必须集中到海澜储运中心,经过成品检验部抽检率达10%以上的抽检,结果判定为合格的,才能装箱出运。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视察海澜集团时,对企业员工深情地说:“你们穿着和天空一样蓝色的制服,天空没有边界,你们的前途也无限美好!”
总理的话,正是海澜未来图景的最佳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