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获奖项目和目前行业发展,今天从三个方面和大家沟通。一是“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二是“人才作为第一资源的基础作用”,三是“把握大势塑造新优势”。
第一、自主创新在纺织工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支撑引领作用。
纺织行业转型升级的成效与质量取决于把先进的科研学术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与程度。本世纪以来,特别是“十一五”和“十二五”前半程,全行业围绕纺织强国建设中心工作,落实《纺织工业科技进步发展纲要》“28+10”和《纺织工业“十二五”科技进步纲要》“50+110”各项任务,加大科技投入强度和创新队伍建设,行业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高,科技进步明显,核心竞争力提到明显提升。行业关键共性技术取得一系列突破,大批科技成果进行产业化,产品差异化、产业信息化、企业管理现代化等取得显著成效,整体工艺技术和装备水平快速提升。产学研结合,上下游以先进技术为纽带的产业创新联盟逐步兴起。
近年来建设纺织科技强国的实践表明,自主创新发挥了不可替代的支撑引领作用,有力地促进了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工程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纺织科技创新机构,开展了一系列基础性和前瞻性研究。新一代纺织设备、化纤产业、产业用纺织品等一批技术创新联盟逐步建立,初步发挥产学研用联合创新作用。纤维材料、先进纺纱织造、产业用纺织品、新型染整、节能减排等领域的基础研究和产业化应用,取得了一批阶段性科研成果。“十二五”以来,全行业新增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0家,达到43家,国家创新型企业2家,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3家,7项科技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296项科技成果获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制修订完成并发布实施了360项标准。
技术升级步伐明显加快。新型纺纱、织造、印染、针织生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高效、自动化、智能化装备的应用比例不断扩大。在线监控、数字化设计、RFID射频识别等信息化技术,在棉纺、化纤、印染、服装和家纺等行业广泛应用。
2)节能减排和资源循环利用水平提高。一批节能降耗减排新技术在全行业获得广泛推广应用,包括无PVA环保浆料,膜技术处理废旧聚酯瓶片清洗废水回用技术,粘胶行业废水废气的治理和回收技术,印染行业高效短流程前处理、少水及无水印染加工技术,废水深度处理及回用、废水分质分流及处理回用技术,太阳能板集热系统、空压机热能回收技术等。
3)新型纤维材料技术不断突破。新型纺织纤维材料产业重点推进差别化纤维、高技术纤维、生物质纤维三大类纤维技术和产业化。在线添加技术、连续聚合技术、纳米改性技术等关键共性技术的应用,提高了化纤常规产品优质化水平。化学纤维差别化率达到53%,化纤原液着色纤维产量占化纤比重达到8.7%。功能性纤维应用比例逐步提高,新溶剂法纤维素纤维、PTT、PLA、PHA等生物质合成纤维已突破关键技术。碳纤维(T700、T800、M-40)、芳纶(1313、1414)、聚苯硫醚、超高分子量聚乙烯醇、聚酰亚胺、连续玄武岩等高性能纤维基础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产业化进程加快,应用领域不断扩大。仿棉纤维的研发取得了积极进展。
4)高端纺织装备获得较大进展。国产纺机装备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逐步缩小,一些重点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成功研发了量大面广的智能化和网络化的纺纱关键设备、具有节能环保新技术的印染设备、环保型差别化纤维及其非织造布成套生产设备等。聚苯硫醚短纤、高模聚乙烯纤维等高性能纤维成套装备实现产业化运行。全自动集体落纱细纱长机等高性能纺纱和织造设备替代国际先进水平的能力逐步提高。部分专件、器材表面处理和制造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纺织之光”科技奖等获奖项目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中国纺织科技创新的发展方向。
申报2013年度“纺织之光”科技奖的项目共有198项,经形式审查,今年有193个项目符合评审要求。8月2日至7日,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在山东省泰安市召开了纺织科技奖评审会。根据申报项目的专业分布,从专家库中遴选54位专家参加评审工作。评审专家依据相关办法,对项目进行了认真的评审。今年授奖项目130项,其中:一等奖项目14项、二等奖项目42项、三等奖项目74项。
今年获奖项目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产学研联合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今年获奖项目中产学研联合有58项,占获奖项目总数的43%,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产学研结合项目分别占一等奖、二等奖获奖项目的71.4%和53.5%。
例如,由苏州大学与江苏华佳丝绸有限公司等单位共同完成的“高性能真丝新材料及其制品的产业化”项目研究开发了高弹性、高回复性的高性能真丝新材料,解决了真丝面料的易皱难题。将纳米技术应用于天然纤维,使真丝制品具有高抗菌性能和长效抗菌性能。该项目成果实现了丝绸面料的高档化和功能化。
在一等奖获奖项目中,上海德福伦化纤有限公司、杭州宏华数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天华企业发展(苏州)有限公司等单位与东华大学、浙江大学、西安工程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共建技术创新、研发与产业化的产学研合作平台,协同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已经成为科技成果开发应用的重要渠道,有效带动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和企业的快速发展。
二是,跨学科、跨领域成果日益增多。
近年来,现代电子技术、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以及新材料等高新技术正在渗入纺织服装领域,纺织行业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和自主知识产权的跨学科、跨领域优秀科技成果日益增多。获奖项目中,由宁波慈星股份有限公司完成的“HP全自动电脑横机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由浙江大学、杭州宏华数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完成的“图像自适应数码精准印花系统”、陕西长岭纺织机电科技有限公司完成的“XJ128快速棉纤维性能测试仪”项目涉及技术领域宽,集纺织、机电、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等为一体,实现了多学科的交叉和融合,这些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彰显了创新实力和活力。
三是,高性能纤维材料开发及应用依然是行业关注的重点领域。
在今年14项一等奖获奖项目中,高性能新纤维新材料开发及应用项目有6项,占42.3%。这些项目围绕新纤维材料设计与制备技术中涉及的基础理论和重大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掌握了多项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整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例如,由长春高琦聚酰亚胺材料有限公司等单位完成的“聚酰亚胺纤维产业化”项目建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千吨级聚酰亚胺纤维生产线,总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中国石化仪征化纤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完成的“高性能聚乙烯纤维干法纺丝工业化成套技术”、吉林碳谷碳纤维公司等单位完成的“年产5000吨PAN基碳纤维原丝关键技术”、天津工业大学等单位完成的“熔融纺丝法聚偏氟乙烯中空纤维膜制备关键技术及其产业化应用”海斯摩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完成的“千吨级纯壳聚糖纤维产业化及应用关键技术”项目,这些项目产业化技术的突破,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为纺织高新材料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