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是,节能减排技术持续发展。
节能减排印染新工艺新技术及其加工设备一直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今年印染领域获奖项目25项,其中涉及节能减排技术项目11项,占印染获奖项目的44%。为纺织行业可持续发展水平提升开创了新局面。
例如,由东华大学、华纺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完成的“纺织品低温前处理关键技术”,研发了多种低温前处理工艺技术,节能减排效果显著,可节水10%,节能35%,减少COD排放10%。
五是,高端纺织装备进一步发展。
高端纺织设备的研发提高了我国纺机行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及国内外市场占有率,为我国纺织产业升级提供了高端装备保障。
例如,由康平纳机械有限公司完成的“CM101-350型多功能缩绒柔软整理机”,该设备集洗涤、柔软、烘干等多种功能于一体,实现了一机多用、高效节能环保,各项性能指标达到或超过国外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成为染整行业装备更新换代、提高产品品质和生产效率的高端优质产品。
由江苏凯宫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中原工学院等单位完成的“高效节能精梳关键技术及成套设备”,具有高速、高效、优质、节能的特点。该设备的研发成功使我国精梳机生产技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同时,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开展的“纺织技术创新示范企业”认定工作,着力引领和带动更多的纺织企业开展技术创新,从而推动纺织行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纺织行业的科技进步。8月7日,在山东泰安组织召开了纺织技术创新示范企业评审会。经综合评议,认定鲁泰纺织股份有限公司等30家企业为“纺织技术创新示范企业”。这些被认定的企业都是纺织行业各专业领域的领军企业。
除了面向全行业的科技奖和创新示范企业认定工作之外,“纺织之光”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针织内衣创新贡献奖评选进入第四年,已形成了完整的审核程序。全国针织科技大会作为针织内衣创新贡献奖的初评平台,共征集了102篇论文,经专家评审,30篇论文获得重点优秀论文奖。2013年3月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征集针织内衣创新贡献奖项目,共收到41个项目,其中5项是获得2013年全国针织科技大会重点优秀论文奖项目,申报单位由2012年的27家增加到2013年的37家,项目参与企业达到60家。经专家评审12个项目获得针织内衣创新贡献奖,项目的科技含量和创新点深度比往年都有所提高,其中拥有自主发明专利的项目达到16个,是该奖项评选以来有发明专利项目最多的一年,获奖项目集中代表了针织内衣行业在内衣部件设计、新原料应用、针织织造及染整技术、功能性面料开发、基础性研究等方面的创新成果。内衣创新奖项目对针织内衣行业的自主创新起到了示范和导向作用,有力地推动了针织产品的调整升级和行业的技术进步。
例如,安莉芳(中国)服装有限公司申报的低心位内衣心位立体支撑架项目拥有自主发明专利;义乌市莎维亚袜业有限公司申报的莎维亚治疗型静脉曲张袜项目,生产出了与人体腿部压力自下而上的原理相吻合的循序递减压力袜,并取得了医疗许可证。
第二、人才作为第一资源,为行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坚实基础。
近年来纺织行业把培育开发人才资源作为实践“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战略思想的新突破口,全行业已形成共识,把人才作为第一资源是加快纺织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然要求,高度重视人才资源特别是科技创新人才资源的培养、开发、选拔、举荐、使用和管理。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开展了多项富有成效的人才选拔与奖励工作。
1)全国纺织科技创新人才评选工作。
为表彰在纺织科技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和取得创新成就的优秀领军人才,培养和造就创新型人才,引领纺织行业科学与技术的发展。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在全行业开展了“全国纺织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全国纺织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全国纺织科技创新创业人才”评选活动,经专家评审、联合会批准,授予王华平等10名同志“全国纺织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丁彩玲等5名同志“全国纺织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朱鹏等3名同志“全国纺织科技创新创业人才”荣誉称号。这些同志是行业科技人才的先进代表,是科技创新中的核心和骨干,是各专业领域的领军人才。
2)“纺织之光”教师奖和学生奖评选工作。
教育培养已经成为促进纺织工程学科发展与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捷径。根据《纺织之光科技教育基金评颁奖实施细则》,今年在11所院校开展了此项工作,各校结合自身的情况采用二级学院推荐、差额评选、答辩、审核、公示等方式积极申报,经评审,共有15名教师获得“纺织之光”教师奖,奖金1万元/人,1名教师获得“纺织之光”教师特别奖,奖金2万元,127名学生获得“纺织之光”学生奖, 奖金6000元/人,2名学生获得“纺织之光”学生特别奖,奖金1万元/人。
获奖教师都具有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诲人不倦的高尚师德。他们教风严谨、勇于创新、积极参与教育改革,努力从事教学建设和科学研究,在各自岗位取得显著成绩。
例如教师特别奖获得者北京服装学院李从举教授,近年来在静电纺丝技术、纳米技术和纤维材料研究方面做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10多项。先后在国际权威期刊上发表150篇文章,其中SCI收录论文80余篇;拥有申请或授权专利20项。在积极从事科学研究并取得突出成果的同时,还充分发挥科研对教学的促进作用,促进相应学科教学水平和质量的不断提高,对于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发挥了一定作用。
获奖学生都能自觉遵守法律和大学生行为准则,道德品质优秀,学习勤奋刻苦,积极参加社会工作和集体活动,综合成绩优良。
例如学生特别奖获得者苏州大学顾冰菲同学,思想上积极要求上进,在生活上,拥有良好的处事原则。科学研究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刻苦钻研,牢固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硕博期间,发表学生论文28篇,其中SCI收录论文1篇,EI收录论文17篇,ISTP收录论文8篇,国际期刊论文2篇;并参与“十二五”规划教材的编写。
3)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纺织教育教学成果奖评审工作。
教学成果奖的申报工作于今年3月初启动,各纺织院校积极申报项目197项。经过初评、网络评审和会议评审,产生一等奖19名,二等奖36名,三等奖94名,特等奖空缺。
开展纺织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励工作,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举措,是科教兴纺的具体体现。本届教学成果奖的申报项目代表了当前我国纺织行业教育战线上教育工作者教学研究和实践的发展水平,一些成果非常突出,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例如,东华大学申报的“国际化创新型轻化工程专业人才培养”项目获得成果一等奖。目前,该成果在教学实践中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专业的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已成为国内高校同类专业的规范样本;立体化教材体系在全国高校同类中普遍使用;专业实验教学示范作用显著;中德合作办学实现扩展,国际化体系得到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