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一次是2008年,张改琴随中日友好书法访问团去日本考察。接待方有许多年逾花甲的女士,这些女士穿着精致得体的和服欢迎他们,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这些日本老太太的和服制作精良,着装讲究,配饰精致,气质高雅,仪态大方,很显富贵。相反我们的穿着显得乱糟糟的,没有自己的特色。”张改琴说,日本和服最早也叫“吴服”,是中国古代吴国的服饰传到日本后流传下来的,“他们对传统服饰的传承和尊重,让人敬佩,给人启发。”
两次出国访问,让张改琴对民族服饰有了新的认识和看法,也从此开始关注和研究民族服饰。她认为,衣食住行,衣为首。民族服饰的发展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富强、兴旺和发达的重要标志。中华民族数千年的传统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服装文化,从战国时期赵武灵王下令“胡服骑射”,学习北方游牧民族窄袖短装、皮靴皮带、头戴羽冠的服装,到唐代的兼收并蓄,再到后代的传承和发展,中华民族的服饰可以说是百花齐放,缤纷多彩。而清末鸦片战争至新中国成立的一百多年里,中华民族内忧外患,民族服饰文化也随之被破坏了。新中国成立后,民族服饰的发展也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人们有的着中山装,有的着西装,也有的着布军装等,农村妇女则是大对襟衣衫,汉民族服装的特色完全被模糊了。
张改琴认为,在中国历史上,历朝历代都有由中央政府制定的规范性很强的服饰体系,上至帝王、官员,下至普通老百姓的服饰都有具体的规范,反映着当时的文化特征和审美倾向,创造了辉煌绚丽的民族服饰文化。当今中国,各少数民族仍旧保持了各自的服饰文化传统,都具有鲜明特性的本民族服饰,而且兄弟民族对自己的服饰都有着非常强烈的保护、传承和发展的意识,每逢节假日和重要仪式,各少数民族一般都着盛装,显得隆重热烈。“放眼世界,许多国家都有民族特色十分鲜明的本国服饰,而占中华民族主体的汉族却在当今无任何标示性的服饰。在礼服方面,西装占据了主导地位,本民族服饰的历史基本处于中断,日常服饰五花八门,没有中华民族文化的特征、品性和标示。”
面对这种现实,张改琴既警醒又着急,她觉得自己要为此做点什么。在甘肃当省政协委员时就多次提出相关议案,今年3月她第一次出席全国政协会议,终于有机会在国家层面提出她的《关于确定汉族标准服饰的提案》,她提出:当今世界文化融合日益强烈,保护中华民族文化的特有品性,使其不被同化、消解的任务紧迫而严峻。
“多少年来,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书法、绘画、戏剧等都得到不同程度的保护和开发,政府在这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但在民族服饰发展方面做得远远不够。”对此,她建议,应将传承、研究和发展汉民族服饰,尽快列入议事日程。建议由国家层面的权威机构设计、规范、制定和发布汉民族的服饰标准,并加以推广和普及,以此来彰显中华文化的主体特性,展示当代中国人的精神面貌,体现发展兴盛的国家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