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国外奢侈品消费用途多集中于自用不同,在中国奢侈品市场上,商务馈赠占据着不容小视的份额。《2011中国奢侈品报告》显示,商务馈赠一直稳定在奢侈品消费总量的20%至30%。此外,商务馈赠多集中在高档烟酒(20%)、名牌皮具(19%)、化妆品(17%)、名表(17%)和珠宝(8%)领域。
随着厉行勤俭节约、制止奢侈浪费、整治公款消费等主题为先导的国家新政策的实施,不少被视为送礼佳品的奢侈品销量“应声而落”,芝华士、威士忌今年春节期间同比销量甚至出现两位数下跌。LVMH集团首席财政官认为:“亚洲市场需求疲软,中国的购物中心客流明显下降。”
一些奢侈品如博柏利曾发出在华销售盈利警告,其首席财务官斯泰茜·卡特赖特说:“我们看到亚洲需求放缓,中国首当其冲”。《华尔街日报》则认为“奢侈品行业的中国盛宴已临近尾声”。
奢侈消费被认为“不合时宜”
中国奢侈品协会5月26日发布的《2012中国奢侈品市场消费报告》指出,奢侈品消费已经迅速成为主流消费者共同认定的不合时宜的生活方式。
实际上,近年来,中国社会对于“奢侈品大牌”的盲目崇拜已渐有改观,高端消费理念正在由“面子消费”转向社交消费和个人消费。
贝恩咨询公司合伙人布鲁诺·兰纳说:“中国的奢侈品消费者开始从‘炫耀’向‘认知’转变。品牌将面临更大的压力,他们需要提供与中国消费者更为相关的产品,而不是仅仅依靠奢侈品自身的地位。”
有调查显示,比起奢侈品牌的知名度和身份标志作用,资产1000万元至5000万元的消费者更重视社交圈所使用的品牌,资产5000万元以上的消费者则更重视品牌文化与自身个性气质的吻合和设计师的独特魅力,超高资产的消费者则更重视消费的私人性和服务性。
某奢侈品牌顾问公司创立者兼首席执行官查尔斯·徳·布拉班特坦言,过去很多品牌一开店就能迎来许多顾客,但是现在情况不一样了。对于很多消费者来说,路易·威登等品牌太过司空见惯了,他们更希望看到新的品牌。
与此同时,中国奢侈品消费群体较国外年轻,对品牌文化内涵认同有限,对于品牌的忠诚度不高,容易受外界影响。数据显示,中国奢侈品消费者的品牌忠诚度仅10%至20%,更换频率高达80%至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