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投顾问轻工业研究员熊晓坤也认为,国内几大运动品牌业绩下滑,重要原因之一在于运动品牌盲目发展致使其自食恶果,各大品牌并未准确预估市场容量,盲目扩张门店、扩大产能最终陷于高库存、低利润水平的境地。
而本土运动品牌企业似乎也已经意识到了这一问题,也逐渐意识到盲目扩张的竞争模式,无论对于对手还是自己都是一把双刃剑。加之耐克、阿迪达斯等国际品牌咄咄逼人的攻城略地,体育品牌纷纷表示必须“抱团取暖”。
丁世忠表示,目前国内企业整体规模偏小,整体规模还不到耐克的十分之一,如果每家企业分散着,很难和国际品牌相抗衡,只有通过抱团合作,建立良性竞争机制,首先锁住国内13亿人口的巨大市场,赢面才能更大一些。
有关专家认为,尽管业界对“抱团取暖”的观点十分认同,但由于国内运动品牌在产品、渠道、品牌战略等领域的同质性趋势十分严重,激烈的竞争肯定无法避免,彼此之间能否真正捏合到一起仍然有许多不确定性。
也有一种观点认为,在龙头企业“抱团取暖”的背后,也意味着新一轮的行业整合,特别是对中小型体育用品公司的整合将成为全行业的重要课题。根据《2012年中国体育用品产业发展白皮书》,虽然目前国内有上千家运动品牌,但未来能在中国本土活下来的品牌不超过6家至7家。这意味着,在未来几年内,行业内的整合将更为频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