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这种过于频繁的价格战,李波的看法是:“其实很多我都说我不想参加,今天五折,明天四折,后天三折,别人觉得你这个品牌都不是品牌了,就只是在卖货,卖白菜的。”
而更严重的,有卖家甚至会因为频繁的价格战或大促面临倒闭的危机。李波举例称,以服装为例,今年你想做1个亿的销售额,如果全场五折就是2个亿的吊牌价,一般要以2倍的比例来备货,就是说要准备4个亿的货,如果说成本价是3折,那4个亿的吊牌价就要准备1.2个亿的资金,这对很多卖家来说并不是一笔小数目,在运营或促销手法上稍有不慎就会出现资金链断裂的问题。“所以行业里流传一句话,价格战就像春药,你明知道它很危险,但是你又一定要享受它。年年都是这样,好多商家都是做价格战做死了。”
消费者从“买便宜”到“占便宜”
除了卖家,消费者的心态也在产生微妙的变化。电商平台激烈的大促之争,低价是最重要的噱头之一,但在这个噱头之下,消费者的热情是否还如以往般浓烈?
天猫、京东、苏宁易购是从事医疗工作的林先生网购的主阵地。在京东6·18大促的前一天,林先生看中的一款音箱由899元大降至699元。6月17日晚,林先生急忙下单抢货。随后,他发现苏宁易购竟然打出了649的低价,而让他颇为气愤的是,在6·18结束之后,京东这款音箱的价格更戏剧性地又降至649元。
对于这样的经历,有消费者觉得很无奈。“如果是急用的东西不会等到大促才买,而有些确实想买的东西,大促也不一定做促销。”林先生表示
从搜狗搜索提供的比价榜来看,今年6·18价格战期间全网促销商品真实降价仍属主流,但个别商品存在先降价再提价的现象,这在手机、厨房电器、美妆个护等热门类商品中表现明显,相反,单反、电视、冰箱、移动硬盘和台式电脑等商品则领衔热门品类商品平均价格降价幅度前5名。
事实上,价格战在中国电商发展中扮演的重要角色有其历史原因。在以纯线上销售品牌A 21的负责人陈宇文看来,一方面是因为中国电商的消费者由淘宝培养起来。“淘宝是最早使用价格战的,所以最早一批中国电商培养的消费者,就是对价格非常敏感的那部分人。大家想到电商首先就想到淘宝,想到淘宝首先就想到便宜。其次,2008年经济非常差的时候,很多出口不好的企业转移到网上做销售,这批卖家当时所面临的严峻问题就是库存,不单是服装很多行业都在卖库存,为了自身的利益最大化,最快速的手段就是价格战。”
他认为,今天价格战的审美疲劳大家都意识到了。“这样搞下去,品牌如何发展呢?你什么时候见过路易威登、古驰天天打折啊?我们感觉应该今年价格战还会继续,但是到了明年后年就很难说了。现在一个很明显的趋势是,我们同行专做价格战的商家,简单来讲就是那些爆款,都已经不行了,所以大家都已经意识到一两年后有比较好的供应链和品牌的商家,会更容易生存,把生意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