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选一”的背后,是京东与天猫竞争进一步加剧的倒影。京东在2011年的下半年发力PO P平台业务,这一业务的核心卖家群体来自服装鞋帽日化等领域,而天猫在这些领域发力已久,又以“双11”资格为有力武器发起强势进攻,京东难免被动。
但最头痛的还是卖家。“我们夹在中间,他们是神仙打架,我们是凡人受伤。”李波对此觉得非常无奈。
频繁价格战或透支品牌
以京东商城十年店庆促销活动为导火索,在刚刚过去的6月里中国电商行业经历了一场集体“价格战”狂欢。京东、苏宁、易迅、亚马逊、当当、凡客等纷纷宣布参战。
易迅C E O卜广齐表示:“通过这几年跑11·.11光棍节和6·18以后,你会发现这不是某个企业的事了,易迅那天的爆发式增长不比京东低,其他的平台都会有这样的爆发式增长,这已经变成网民自己的一个节日了。”
但在不少卖家看来,价格战归根结底,或者说从来就还是只有两个主角———阿里巴巴和京东。陈月举了个例子。“一般的大促都是12点开始,我们会通宵加班。有次某平台号称搞大促,员工要改页面,结果到12点一看只有几百个U V,我就说大家收拾东西回家睡觉吧。所以行家都明白其他平台不用分配太多精力,因为相比起这两家,其他的份额实在太小了。”
2012年,天猫11·11购物狂欢节产生总销售额191亿,其中天猫132亿,淘宝59亿。而在今年的6·18店庆月中,京东CM O蓝烨向南都记者表示,整体的销售规模在6月17日到19日达到了将近50亿,三天总订单数超过700万单,其中家电销售额达15.9亿,整个开放平台包括服装、家具等同比比自营增长了2.5倍。
价格战、人海战术接踵而至,李波回忆称,在去年双11双方最紧张的时候,京东和天猫对核心卖家采取的都是“一对一”的盯人战术。
此次6·18,京东方面给出的数据是,真正因为“二选一”退出京东平台的只有3家,而且都是服装品牌,对京东并无造成影响。但李波透露,真正留在京东的核心服饰类卖家只有1-2家。“作为卖家,其实都是在商言商,以服饰类来说,6·18的销售额只有双11的三分之一,所以两者只能择其优。”
但李波认为,这种选择其实是相当矛盾的。“我们也不想一家独大。就好像运营商一家独大的时候,收费肯定是贵的。有竞争,平台的收费才会下来,所以私底下我们希望京东可以快快起来。以前,一般行家都会说搞完双11,12月份就去北京跑一下,重点支持京东,做一两个月,错开时间,其实大家都难处理。”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京东和阿里巴巴的竞争,也在推动整个电商行业全速前进,对不少玩家来说产生的是另一重烦恼。
“就像是6·18一样,本来是京东的店庆,但所有平台都在做6·18。做完双11后,到了12月聚划算、各家的年终专场、三折封顶都出来了,一路都在搞促销,从9月份开始就没有停过,一直持续到次年1月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