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内衣品牌la perla设计师比安奇表示:“在土耳其和突尼斯生产服装的成本当然高于中国制造,但把中国加薪幅度考虑在内,其实成本也没高多少,而且土耳其和突尼斯离意大利要近得多,对我们来说更方便,能更好地把好质量关。”
去年底,该品牌已将旗下大众品牌studio la perla生产线从中国移至土耳其和突尼斯,并将睡衣采购从中国移至葡萄牙。
此外,中国工厂方面提出的条件更严格,这也让时装公司在考虑是否与中方合作时不得不三思。
法国时装品牌barbara bui和艾格近期也将部分生产业务移至更靠近本土的地区。
这些品牌表示,中国生产商不断施压,提出的订单规模太大,这样可能导致商品积压,以致不得不打折促销,进而损害品牌形象。
另外,中国国内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以及劳动力的短缺,也使得中国企业不愿与欧洲的中小服装品牌签订长期合同。
与此同时,全球发达国家市场对制造业“争夺”正在导致中国转向高端制造业的努力受到额外冲击。金融危机让全球市场重新发现了实体经济的价值所在,美国政府提出的“制造业回流”政策被视为欧美发达国家重新发展制造业的代表。
美国总统奥巴马上台不久即表示,将来美国可以通过重建它在制造业的能力而取胜。根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美国服装制造方面的就业率在最近有所上涨。
纽约当地设计师约尔里·邓也同意美国服装当地制造这一做法。她致力于通过这些服装制造企业为当地服装制造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并把产品投放到纽约市场。
2012年9月,约尔里·邓把她的公司搬到了纽约服装区的同一座大楼里,作为她的设计和生产的办公室。她表示,“工人、工厂和供应商这些环节越是贴近,利润就越容易实现最大化。”
美国公共空间设计组织和美国服装设计委员会之间的合资企业也正在为当地政府提供一些帮助重建服装制造业的建议。
中国变成“进口国”
在孟加拉国阿尔森的工厂里,数百位工人正在忙碌着为海外客户赶制毛衣。阿尔森工厂里的毛衣不是运往美国和欧洲,而是被出口至中国。
尽管由于来自美国和欧洲的订单减少,但是来自中国大陆的订单日益俱增,这让阿尔森感到欣慰。
他说:“几年前,我工厂里的衣服只有5%是出口至中国市场。如今,向中国的出口量增至20%。”
他希望,在未来几年里向中国的出口量能继续保持增长。
中国是服装制造与出口大国,因此中国服装品牌将眼光投向孟加拉制造衣服显得有些奇怪。其实,造成这种转移的原因非常明显。
来自中国四季时装公司的罗莎·达达认为,因为中国工人工资的增长及制造成本的攀升,中国工厂不再具有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