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有了公检的质量指标,也就是有了大家认可的价格,这个合作机制就可以说话了。“如果你缺钱,我可以融资给你。比如,你这批生丝进入了我们的中心,检测结果是5A的,市场价格如是40万,10吨就是400万。按7折算,280万你先拿去用。这部分丝就放在我这里了。对于绸厂来说,要买这10吨丝,手上没有足够的钱,但这不要紧,算好价钱我让你先拿去用,只是不能全部拿走,可以用一点,拿一点。所以你只带很少的钱,就可以拿到这批丝了。”这就是利益上的好处。
“非常佩服凌董的智慧,如果这个计划能够顺利推进,我们纤检所一定积极争取生丝的公检数量,助推湖州茧丝绸产业发展。”陪同记者采访的湖州纤检所副所长邢秋明插话道。
凌兰芳笑着说:“下个月就开工建设,计划到明年全部落成。检测是这个中心的核心链条,技术规范是必定要的。”
转型升级,背负着丝绸的希望
“我17岁做丝绸,当时没梦想,只想着活命。开始时非常艰难,但内心确有丝绸情结。”凌兰芳回忆过去的岁月很是感慨。“10年前,这里五大绸厂倒闭,真有‘哀鸿遍野’的感觉。经过10年的发展,我们站起来了。”
站起来不假,但如何站立长久且站得很直,是这位丝绸行业领军者考虑最多的。凌兰芳说,丝绸之路集团早在两年前就开始提出转型升级、破难创新的战略突围了。
必须转型升级的道理在于:“改革开放初期,短缺经济让纺织业掘到第一桶金,低成本资源、低水平管理、生产低档次产品去满足低价格需求,现在完全倒过来了,路径依赖行不通,需要去适应的是我们自身。转型升级政府是主导,企业是主体,市场是主旨,位置必须摆正。”凌兰芳这样阐述。
凌兰芳认为,转型升级的最终出路是7个方面:一是蚕桑产业化;二是缫丝智能化;三是制造无梭化,就是要数码化;四是后整理精美化;五是市场内需化;六是产业要重组;七是品牌国际化。丝绸之路集团由此制定了产业链升级路线图:制丝前道提升,织造中间突破,品牌终端拉动。然后,自从美债欧债危机相继而来,与国内经济盘整叠加,纺织制造业步入了改革开放以来的最困难时期,丝绸行业作为传统制造
业生存发展的压力更大,转型升级的任务更重。凌兰芳在各种场合大声疾呼要给纺织民企减负、减压、减税,要求政府支持纺织民企破难创新,其中也谈到过丝绸行业的种种困难。
2012年8月15日,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嘉兴召集部分企业家开座谈会,凌兰芳是第一位发言者,他汇报了丝绸纺织行业情况,提出“不转型升级和自主创新就是等死”的见解。温总理当场关照,让有关部门一起考虑一下,对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给予扶持和帮助,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转型升级的最终目的是提高丝绸产品的品质和提高生产效率,而产品质量是品质的核心。在集团内部,凌兰芳不厌其烦地讲转型升级和质量的重要性。“细节决定成败,质量决定未来。”这是凌兰芳常说的话。
今年6月,集团召开茧丝绸市场形势交流分析会,凌兰芳强调要坚定不移地牢记质量,而且借助具体分析形势阐述转型升级的道理。“价格分化到什么程度了?好丝和差丝差到了一半。1吨好丝到了50万以上,差丝却在40万以下。这个价格差,比我们以前的预计要大。这告诉我们,经营的大趋势就是高质量,质量是关键。”
凌兰芳还深入浅出地说:“今天你因为提高质量多卖了1块钱,这1块钱可能是你投入了5块钱换来的,那么你要坚持住,提高你的工艺开发、研发创意、工艺水平和技术操作,总有一天会逆转,你投入1块钱,换回的是5块钱了。这个就是抓质量、抓品牌的关键,大家一定要牢记。往往一试二试的时候,道理说得清;三试的时候,有点吃不消;到了五试的时候,觉得亏多了,不干了,赶紧逃出来。接下去发生了什么?赢利的那天却因为你的放弃而与你擦肩而过。所以坚持和坚守很重要。”正是基于这一发展战略,丝绸之路集团自2005年起实施了一系列“大动作”:斥资1.5亿元建设菱湖丝绸工业园,使企业整体“脱胎换骨”;把丝绸制造的前道工序转移到原料和劳动力都比较丰富的广西、四川等地,建立生产基地;大力推进技术改造,引进国际先进设备;设立家纺公司,开发推出“欢莎”系列高端家纺产品,直接进入家纺终端产品领域……
凌兰芳决定走高端差异化路线;生丝做品位,绸缎做品质,家纺做品牌。建立优质资源基地,导入先进管理体系,树立顶级终端品牌。如此种种,不仅使企业形成了从制丝到面料,直至服装、家纺的完整产业链,而且逐步实现了缫丝智能化、织造无梭化,走上服装品牌化、家纺国际化之路。
作为领军人物,凌兰芳经常在业内阐述:转型升级是21世纪上半叶中国制造业的一个伟大历程,明智的丝绸企业一定会在这个机遇期迎来事业的创新发展。同时他提醒,“转型升级实际上是我们民营企业在新形势新局面下的适应性转变,是一次脱胎换骨和浴火重生,是做大做强的最后机遇。”
为此,凌兰芳让每个丝绸之路人都知晓了这四句话:“转型升级,生死时速,破难创新,风雨兼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