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品牌真正的价值在于,能够通过设计赋予每个品牌自己不同的故事和美,并拥有长期的生命力。依恋在中国有着清晰的品牌定位,而产品线多样化在未来或将产生非常大的潜力。”中国依恋集团资金部经理姚家桢近日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表示。
作为这家韩国企业全球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恋中国一直致力于创新的知识经营系统和安全的财富管理模式,为中国消费者诠释其独一无二的品牌价值。
打造品牌多元化经营先锋
1994年依恋进入中国,起初只以为韩国做代加工为目的。20年的经营累积使得一系列服装品牌如eland、teenie weenie、scat、prich等渐入人心,衣恋在中国的事业发展一路蒸蒸日上。
“依恋在中国有着清晰的品牌定位,而产品线多样化在未来或将产生非常大的潜力。”姚家桢表示,服装品牌真正的价值在于,能够通过设计赋予每个品牌自 己不同的故事和美,并拥有长期的生命力。因此,近些年来,依恋在创品牌的同时不断收购品牌,力求品牌经营多样化,做大做强并不停寻找新的故事。
截至目前,依恋中国旗下共有37个服装品牌运营,涵盖女装、童装和男装,产业线覆盖从低端快销到中高微奢不同层次的消费市场。除此以外,依恋也在加 强和国际知名品牌合作,目前已获得new balance与美国kate spade的中国经营代理权,并在欧洲加快收购步伐,寄望进军中国名品市场。
与此同时,注重自身品牌维护,也是大部分跨国企业品牌得以立足的重要标尺。姚家桢表示,公司通常会对三年以上的存货、低价或滞销的服装,进行剪标或残次品处理。“品牌永远是第一位,品牌如果被消费者认可,所有的设计都能被赋予这个品牌的涵义和价值。”
在中国,整个服装行业发展有自己的特点,为快速筹集资本达到扩张目的,区域代理、联营模式大行其道,随之而来便累计代理商运营的诸多不利因素,如门店、渠道难以控制,相互往来的存货、资产管理都是非常大的难题,对品牌造成的负面冲击亦不容小觑。
“目前为止依恋在中国的6800家门店基本都是做直营,只有很少一部分偏远地区引入代理商模式。尽管成本较大,但可以控制库存直接管理,最重要的是品牌价值是自己在维护。”姚家桢称。
“不过,服装企业经营当前的最大障碍还是知识产权保护的问题。”姚家桢坦言,单从市场销售来看,中国服装产业的未来或许是美好的,可能未来电商会占 据一定份额,但服装知识产权需要得到保护,因为设计概念才是最重要的。而中国整体的设计能力只有提升到注重于品牌树立和运营本身,不再是资本源动化,具备 “中国元素”的服装产业才能有所发展。
而依恋在中国未来的发展之路,可以说是效仿“韩国模式”,完全复制韩国市场的经验。不仅仅是在服装产业的多元化经营,近几年依恋已开始尝试在中国铺设其他产业。目前依恋已在上海推出自助餐品牌并开设3家咖啡店,并在去年年底收购桂林喜来登酒店,为进军中国旅游业打基础。
依恋的“危机经营”意识:安全+保值
对于一家通过树立多品牌来进行业务扩张的韩国跨国企业来说,依恋财富管理拥有自己的独特内容。“现金管理人必须具备"危机经营"意识,在企业的每个发展阶段、每个经营环节用一种质疑的眼光去观察,以确保实现资产的安全和保值为首要内容。”姚家桢称。
姚家桢解释道,“危机经营”概念中最重要的就是安全。首先是要确保信用安全,包括存货、应收款、付款、 整个供应链、及品牌、员工的安全;第二是确保投资安全,尽管公司已成长到一定规模,但集团目前的投资,包括不动产项目主要围绕主业发展来进行,而短期的闲 散资金主要用于投资银行保本型的理财产品上,以适应正在成长的货币价格、消费价格同步增值,从而实现企业资产的整体保值。
在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的大背景下,消费行业整体收缩已成事实。今年以来,各大百货企业的轮番关店正充斥着整个零售市场,不过依恋中国却在逆境中保持略有增长。
实际上在08年金融危机之后,基于安全考虑,依恋中国并未像大部分中国企业一样进行大幅扩张。姚家桢告诉记者,依恋在韩国曾经历两次金融危机已有前 车之鉴,集团对现金管理要求非常谨慎,而依恋中国从2012年开始准备充裕的现金,以防止较大的现金流波动。“保持公司现有的健康非常重要,因为危机的来 临也会伴随着值得收购公司的出现,因此应对危机需要"谨慎"和"胆大",并从中抓住合适的机会。”
不过由于受政策限制,融资困难也成为外资企业在国际化经营过程中所面临的一大难题。依恋是一家典型的轻量化资产运营公司,现金流是最大优势,信用贷 款模式正成为一种新兴融资渠道并逐渐得到银行业的认可。与此同时,依恋女装品牌公司于2012年顺利进入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成为发行中期票据的第一家外 资企业。姚家桢坦言,随着金融体制的逐步开放,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依恋希望能够尝试和更多的金融公司进行合作。
此外,姚家桢认为,通过供应链提升企业现金流管理已具备初步框架的实现可能,不过目前只能局限于单一供应链下实现和单一银行的合作。在姚家桢看来, 任何一家银行核心供应链管理应该以信用管理为基准,真正嵌入企业,根据企业的需求匹配服务。“迈出金融市场化的第一步是金融服务业观念的转变,即实现从卖 产品向卖服务的转型,这对企业来说至关重要,而交通银行在这方面步伐迈的非常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