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市工商局公示的流通领域服装类商品质量监测结果显示,杉杉服饰因一款羽绒服质量未达标而榜上有名。杉杉方面表示,羽绒服并非自己生产。但在业界看来,杉杉在监管上存在漏洞。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到,近3年来,杉杉至少有4次因产品抽检不合格而上“黑榜”。
杉杉的业务版图已经扩张到了新能源、房地产、金融等多个领域。对杉杉跨界多元化经营来说,市场上并不缺乏质疑声。分析人士认为,这一模式并无对错之分,主要在于公司的管理体系以及人才储备是否到位。
质量问题频现
近日,宁波杉杉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 “杉杉”羽绒服(FIRSY99015-1),因充绒量允许偏差项目不合格,也即实际检测的充绒量低于其标称的充绒量,被北京市工商局责令强制退出流通领域。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发现,杉杉并非首次被检查出质量问题。2010年末至今,不到3年时间,其至少已遭到4次公开曝出质量问题。
关注杉杉的人士不免质疑,连续的质量问题究竟是巧合还是监控存在漏洞?
对于近日被查出的羽绒服质量问题,杉杉证券部相关工作人员在回应《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时表示,其相关情况并未有所了解,“羽绒服不是我们生产的,可能是贴我们的牌子。”关于具体的处理方式以及在服装品控上的措施,截至发稿前,均未给出具体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