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李宁签约韦德起,他们组建了独立的项目小组,打破了此前的设计、测试、生产周期,在短短4个月时间内推出了一款堪称精品的球鞋。李宁在签约前后也集中了大量资源对韦德的系列产品进行推广、营销,从目前来看,大致也达到了预想的效果。但是,这都不能掩盖这家公司在内部管理、宣传销售上的一地鸡毛。
几乎可以肯定的是,李宁是一家内部壁垒森严、跨条线沟通极其困难的公司。但无论其内部究竟存在怎样的难题,尤其让鞋迷们感到不满的是李宁公司相关部门看待及解决问题的方式。
比如,有鞋迷在网上吐槽韦德之道的中底碳板与外底完全平行,虽然外面设计了一个透明TPU起到保护作用,但很容易就被刮花了。这种意见反馈到李宁公司,某位内部人士的反应却是:这是一双专业内场鞋,你拿去磨水泥地,肯定会刮花啊!
但中国又有几个鞋迷能真的找到木地板内场来打球呢?这种消费者必须严格按照我的思路来使用产品的逻辑与自信,又是源自哪里呢?
另一个鲜明的例子是,有网友提问@李宁篮球 ,为何韦德一场比赛要换至少2次球鞋,是不是因为球鞋的质量不过关?换回的是@李宁篮球 气势汹汹的回应:迈克尔·乔丹当年也一场比赛好几双球鞋,有人质疑过Air Jordan的质量有问题么?
可以想象,这条微博的评论栏中,会是怎样热闹的一种景象。
在国内各大球鞋论坛上,李宁的支持者们自称为“柠檬”,每当李宁爆出一些问题的时候,他们总会花费大量的精力在论坛上与抨击李宁的网友们解释、辩论,试图维护他们心中的“国货骄傲”。但经历了太多的事故与失望之后,最坚定的“柠檬”也开始变得沉默。而“没国企的命,得国企的病”这样一句话,成为论坛上戏谑李宁公司的名言。
站在这个角度来看,韦德之道变身韦德之“闹”,也不过是李宁公司近年挣扎转型的又一缩影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