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他们的日子也不好过:安踏体育上市5年来净利润在2012年出现首度下滑;361°2012年全年净利润下滑近四成,2013年的毛利润跌幅更是从2012年的16.5%升至28.2%;特步2012年全年净利润下降16.18%,2013年首现毛利负增长;匹克体育2012年净利跌至近五年的最低水平,2013年毛利依然出现12.4%的跌幅。
与体育用品行业的寒冬萧瑟之象相比,户外用品行业“朝气蓬勃”:中国体育用品联合会的数据显示,2002年至2012年间,中国户外用品市场年增速超过40%,形成超百亿元的市场。
“今年销售形势不是特别的乐观,但前景看好。”代理多个知名户外运动品牌的河南超越户外负责人吴先生说,“这两年户外运动品牌的发展很迅猛,每年都有大量的国产品牌出现,国内做体育用品的也都先后进入户外用品领域,包括安踏、李宁、361°等都有专门的户外系列。”
形势
抢占的户外用品市场的份额不大
然而,进去容易,挣钱不易。
2013年3月,李宁探索户外用品店正式开业。然而,从2013年年报来看,李宁探索并未为李宁带来多少改变。
不过,主管李宁户外郑州区运营事务的张晓东则信心满满,他提供的一份业绩报告显示:从2013年7月李宁探索进入郑州市场以来,店铺效益从2万增长至10万左右,“逐渐得到了消费者的认可”。
然而,在Beaume(北客)店长、曾在哥伦比亚和North Face做过销售的刘女士看来,“(李宁探索)客流量明显不如旁边的哥伦比亚、North Face、TOREAD(探路者)。”
河南超越户外负责人吴先生也直言,李宁等传统品牌所占的户外用品市场份额不大。
近年来,众多体育运动品牌纷纷抢滩户外用品市场,试图从中分得一杯羹。“销量都不好。现在户外用品品牌越来越多了。”刘女士说。
前有始祖鸟、Marmot(土拨鼠)挡道,后有图途、Beaume追赶,在品牌林立、店铺环伺的大背景下,李宁、安踏等布局户外用品市场的求变之路显得迷雾重重。
劣势
专业性不强、知名度不高
传统体育运动品牌进军户外用品市场,为何有点“水土不服”?
业内人士说,体育运动品牌做户外用品,与国外进口品牌相比,在产品的性能和功能方面都有不小的差距。“专业性还是不够强,做出来的产品偏向于休闲化,这可能和它们的定位有关系。它想走的是中间路线,既有泛户外的,又有都市休闲的、适合普通家庭的。”吴先生说。
“国外的牌子比较响,咱的牌子知名度不高。”知名度和消费者的认可度,也是李宁等品牌进军户外用品市场之初就存在的短板。
“很多消费者在购买体育用品时,会选择李宁、安踏等品牌,但是购买专业的户外用品时,则会购买知名的国外品牌。”资深驴友陈先生说,专业玩户外的,对牌子的认可度比较在意,一套行头下来万把块钱,两三年才会更换一次。
而消费者对于李宁、安踏等“都市休闲、运动轻时尚”的惯有印象,也加剧了其户外运动品牌的疏离感。“他们都是做体育运动装的,不如探路者等品牌专业。”刘女士说。
优势
价格优势明显,销售渠道多
现在,户外用品市场分两部分:以哥伦比亚为代表,做的是泛户外、休闲户外系列,市场需求量大;而以始祖鸟为代表的,做的是专业的户外系列。
“李宁、安踏等应该是想做休闲的泛户外用品,并没有想做专业户外用品。专业的户外用品和休闲户外用品差别还是挺大的,价格差几倍甚至几十倍。”吴先生说。
这就让李宁探索等国内户外品牌具备了自身的优势。“比如一件T恤,国外品牌最便宜的卖199元,国内品牌50多元就可以买到了。”TOREAD(探路者)健康路店的店长李可着重强调了国内品牌的高性价比。
除了亲民的价格之外,国内品牌的最大优势是有销售网络,以及一部分固定的客户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