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后原因
毋庸置疑,在我国经济增速放缓,人工、租金等经营成本日益高涨的情况下,零售业增速放缓趋势已然明显。
那么,这种趋势折射出零售行业的哪些症结和问题呢?商务部流通业发展司司长向欣认为,在网络购物爆发式增长的冲击下,传统零售企业经营模式落后、组织化程度低、创新能力弱等方面的问题愈发突出。
零售企业沦为二房东,零供矛盾突出。零售企业大多已“自废武功”,虽有商业的名号,但自己并“不做买卖”,既没有购销资金、也没有买手队伍、没有买断经营,更谈不上自有品牌,基本上背离了商业的本义。百货和超市不再致力于提高自身经营水平,通过出租柜台、引厂进店等方式获取利润,通过收取各种租金和费用实行“寄生性生存”。
向欣表示,特别是部分大型零售企业,凭借其在零售终端领域的超强影响力,通过向供应商收取进店费等各种费用,维持自身零售低价,转而挤占供应商利润。目前百货、超市向供货商收取的各种费用总额平均占到供货商货款的30%至40%,这不仅大大损害了供货商的利益,侵害了制造业的整体发展潜力,而且丧失了作为商业企业起码的商业经营能力。
千店一面,特色不突出。以大型综合超市为主的终端零售业,商品品种相近,产品品牌雷同,在商品质量和经营方式等方面基本没有差异,导致消费者在选择商家和商品的过程中将价格作为惟一标准,同时也迫使超市为价格战竭力挤压供货商利润,并且在商品定价和促销方面呈现“比低”现象。
组织化程度依然不高。以百货业为例,能够实现在全国范围内连锁发展的企业寥寥无几,许多在当地赫赫有名的大型百货商店都仅在有限区域实现小规模连锁。在超市方面,虽然近年来通过兼并重组涌现出了几家本土大型零售集团,但无论是连锁规模还是市场集中度都无法与国外大型零售企业相比。
向欣表示,目前我国限额以上连锁企业零售额仅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8%左右,远低于欧洲60%和美国80%的水平;最大的零售企业苏宁2012年的销售额为1240亿元人民币,仅相当于沃尔玛的1/23。
管理水平落后,盈利能力差。大多数本土零售企业规范化水平低,管理较为分散,没有统一化物流支撑体系和配送中心,绝大多数超市依靠供货商提供物流支持,导致难以实现品种统一调配。在信息管理方面,大多数超市电子信息化水平较低,无法实现对店面销售和后台供应联动,导致补货系统和库存调配较为滞后。
向欣认为,信息化管理滞后导致我国零售业需要大量人工管理,进而增加了人工成本,使企业的收益水平下降。目前我国零售企业的平均利润水平不到2%,而国外大型零售企业的平均利润率达到3.4%。
据向欣透露,汪洋副总理在听取商务部汇报时提出,中国特色的流通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承载平台,要求我们回答什么是中国特色的流通体系。如何发挥好流通的功能作用,我们要深入思考,不能停留在一般化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