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数量331099名,企业218088家;专业人士113011名;

服装资讯频道
业界动态
国内 政策法规 品牌动态 统计报道 国际 展会中心 产业透视 企业报道
电商
电商资讯 电商实务 电商前沿 电商评论
时尚
时尚资讯 时尚搭配 时尚人物 秀场发布 时尚名品
面辅料
行情 趋势 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国内动态 > 正文

“世界裤子之都”的兴盛与危机:一把剪刀闯市场

时间:2013年08月22日来源:第一纺作者:

这里是福绵——中国广西玉林的一个罕为人知的小镇。但这里的1600多家服装企业,每天生产出30万条廉价的牛仔、休闲裤,每年生产出2.1亿件服装,填塞了中国为数众多的乡村市场,行销东南亚、非洲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容纳近10万从业者,堪称“世界裤子之都”。

  1985年前后,福绵第一批服装个体户成立公司。钟衍龙也出资25000元和另外十几个服装个体户共同凑了40万元,成立了福联公司,并担任法人代表。

  “成立公司主要功能是批发所需布匹,方便个体户做服装。”钟衍龙说。在这期间,他先是到广州西樵市场进布——先坐车从玉林到梧州,再从梧州坐船到广州,第一天去第二天回,隔几天就去一趟;之后慢慢扩展到沙市、苏州、杭州、上海、西安、咸阳、洛阳、开封、青岛、北京,最远的到过佳木斯。其中,去得最多、住时间最长的是湖北沙市。

  “当时这些城市的纺织厂都是处于过渡时段的国营公司,大量布匹积压,特别是沙市,很多公司去要货都不好要,但我们这些‘土八路’都是付现金,很容易拿货。”钟回忆道,布料进回来后,再转手卖给福绵的服装加工作坊。

  “没有钱,先赊给他们,支持他们做大。”钟说,从1985年到1995年,整整十年间,福绵的服装业可谓是“八大公司的时代”。包括福联公司在内的八大公司,7家在福东村。

  沙河市场2/3摊位由福绵人租用

  随着福绵服装加工业的迅速发展,最初赶圩镇摆摊儿卖服装很快变得难以为继。不过,福绵人很快找到了新的市场——与其相隔8公里的玉林市。

  先是在玉林市的解放路摆摊儿,很快人多得摆不下,就扩展至玉林南城百货大楼、水电局附近那条街;又摆不下后,玉林市就在1980年代末建了专业的服装批发市场——龙船市场。龙船市场容纳不下后,又新建了工业品市场。

  1996年,玉林工业品市场开业,可容纳一万家客户,当时温州还派人过来参观学习。很快,这个市场的销售额就排到了全国第三。一度,玉林回笼的货币比广西首府南宁都多。

  对于摆摊儿的“老板”而言,最初是在街边摆地摊儿,每天交两块钱摊租、两块钱的税;然后发展到搭个棚子,最后再租个门面。

  最初的顾客,也都是买了福绵的衣服自己穿。后来就有人做起了批发的生意,甚至广州的客商也跑到南宁来要货。1988、1989年后,福绵的衣服在满足玉林本地市场后,开始转战南宁、柳州、株洲、广州。

  “当时,听说这些地方有摊位,政府帮忙牵线,福绵的衣服就打到广州去了。”钟衍龙说,高峰时期,广州沙河服装市场有近2/3的摊位都是福绵老板租用的。

  “到广州就了不起了——全国各地的客商都在广州进货。”钟衍龙说,这些客商在广州进货时慢慢知道服装是玉林福绵产的,就转到玉林来批发——这直接催生了玉林工业品市场的繁荣。

  再后来,客商就直接杀到福绵的厂子里来进货。“尤其是2005、2006年的时候,外地来的老板都驻扎在福绵的村子里要货,红火的不得了。”钟衍龙说。

  最红火的2008年,根本不用去广州摆摊,无论出多少裤子都不够卖,客商都住在村子里,不发货不走——而以前,这都是一个电话就能决定的事。

  “福绵的服装加工之所以做得红火,关键是劳动力比广东便宜,才能去广州占住山头。”钟衍龙说,玉林不产棉花,布料全部从外地进,自己开厂加工,卖出去还能比别的地方便宜,吃的就是劳动的力的钱。

  服装加工业的兴旺,也带来水洗、辅料等配套产业的发达。一个生产纺织用线的公司,就可在几年间由零做到上千万的产值。水洗厂,更是多得不计其数。

相关阅读

版权说明

1.本网站部分文章为网上转载,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与本站联系,本站核实之后将对其进行删除。

2.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来源"中国服装工业网"并保持文章完整性及原创性,对于违反以上说明的,本站将追究其相关 法律责任。

3.联系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意见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