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说品牌和用户之间的关系,产品只是一个桥梁和载体,未来变成了部落营销和会员营销,产品维系一些不同的接入点和载体,这个时候根据消费方式满足不同的需要。比如说各位如果关注一下,如家最近在做多品牌延伸,为什么?因为当年的很多如家客户都做大了,更多的人去消费怎么办?没有,就开始流失。满足这批中层的如家用户留住,这么来实现这个事情。通过18个品牌的模式快速奠定在行业的地位,比如说在滨海布局上游的产业,等等,它希望构建一个全球最大的家纺产业链,如果还是用一个品牌,或者还是用一个单一渠道,或者某一个单一的销售完成的话,他还会今天这个规模吗?或者后面怎么去突破。所以说我们这个童装品牌,这也是我们北京的,等等等等,这个我不展开讲了。
其实混合平台的一个核心的思考,它不是一天建成的,它一定会经历一个先从点、到线、到面、到体,最后很难被打破和挖角。假如我们经常做的事,我希望做一个平台,你10个零拼在一起还是零,如果还不够,把这个1变成9,一定要去这么干这个事,最怕什么都干,抓一堆,最后发现没用。所以最重要是首先一定要,大部分情况下首先通过某一个产品把渠道建立起来,这时候发现再放一些产品进去,单一渠道的多产品,你渠道不够了,再延伸一下渠道。最后你的品牌,这样就变成了一个产品品牌渠道的混合、混业、混龙的平台。我们很多企业一开始做平台、做产业链,最后把这个搞死了,这是这么一个逻辑形成的,很重要,颠倒之后就很麻烦。点很重要,假如说没有数字能有今天吗?腾讯最开始是即时通讯起家的,比如说凡客是衬衣起家,比如说上海最大的民营集团,比如说本山传媒就是二人转,张艺谋的电影,文峰的美发。所以点很重要。
第二是点创立之后就是线,渠道、管道、物流信息。
第三个是面,面跟着涉及的品牌和业务,业务线和品牌线,这时候结构化很重要。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保护好三个词,第一个时机,很多企业在多品牌、多平台的延伸过程中,是时机没搞好,什么时期做很重要。为什么大家都不认为京东只买三星,京东从卖三星变成综合的,时机很重要。第二个顺序,在这个过程中你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太重要了,经常我们把顺序给颠倒。第三个节奏,怎么把握好这个节奏,所以我们很多企业很多时候不是做死,是快死的,或者说是慢死的,这个节奏就是把握这个问题,最后再形成一个强大的体,这时候它的冲击力等等等等各个方面是不一样的,因为它已经通过点、线、面结合,形成一个强大的消费部落。这个时候就需要不断地构建品牌和消费者之间的话语权,沟通体系、话语体系和品牌体系,这个就很强大了。
这里我把生态家品牌说一下,他最开始是一个中国有机天然生活品店。最开始我们是想做一个竹炭的专卖店,我进入之后发现很大的问题,竹炭太单一了,不足以支撑这个模式,他想放弃,我们在放和不放之间在纠结,到底放还是不放?后来我们在思考一个问题,竹炭的背后是什么?竹炭的背后是天然有机,除了竹炭之外还有没有别的?我们把这些再放进来,无纺布等等,从一个生活的天然有机的生活线给串起来,是干的这么一件事,当时干的时候很痛苦,所有人都不理解,我们整合产品线就整合了一年半时间,太难了,因为很多没有。好不容易搞好了,最后发现大家都不理解这个东西,上海和北京各开了一个旗舰店,北京世贸天街,上海盛大广场,慢慢慢慢开始起来了。我们现在觉得好像很容易似的,但是当初很痛苦,一步一步调过来的。所以这个缘起我们在做竹炭产品,后来推相关的,是这种感觉,你进去之后是很贵的,是天然有机用品,但是买的时候是没有价格敏感性的。比如说我们曾经有一个客户,专门做婴童睡眠的,一个床100多万左右。比如说这个产品的构成,实际上就不一一展开了,五六年时间发展还是很快的。
包括整个渠道上,早期比较单一,后面也都整合了,自己再结合起来等等。
最后简单介绍一下我们锦坤,我们锦坤主要专注在连锁和服务业。我们大体具备两个特征,连锁和第一品牌。整体围绕营销品牌的链条来一站式的服务。这是数据展示,不展开。
这些年,围绕品牌的建设,我们把它理解为,更通俗的一个理解,做品牌就解决四个问题,一个说和一个做,或者说说和卖。所有品牌先解决好卖什么,卖什么不是一成不变的,卖之后就解决说什么,这时候需要解决一个说和做的问题,说和做怎么说一套做一套。第三个说很重要,所以再请明星做广告就out了,你再投钱找广告代言人,因为黄历已经改变了。其实所有的就理解为两个字,就是说和卖,或者四个字就解决掉。我们原先把它理解的太复杂,最后发现云里雾里干了几年,最后发现不知道干了什么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