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FW记者:各位网友,大家好!欢迎关注CFW中国服装人才网在中国国际丝绸博览会现场为您发回的直播报道。今天我们非常荣幸邀请到台州市绣都服饰有限公司常务副总陈培伟先生。陈总,您好,欢迎您!
陈总:大家好,网友好。
CFW记者:绣都服饰创立于1989年,是目前丝绸行业中深具特色的企业,您能否为我们介绍下绣都的发展历程以及发展现状?
陈总:好的。绣都服饰的诞生可以说和中国绣衣业的发展是同步的。台州绣衣在中国轻工行业很有影响力,它在立足于台州本地刺绣之余,以丝绸为面料,形成了独特的具有地方特色的产品。80年代末期到90年代初期,台州绣衣开始销往世界各地,主要包括日本等亚洲国家和意大利、法国等欧美发达国家。据地方政府统计,1993年台州绣衣的外贸出口额达8亿美元,在当时可说是天文数字。所以台州绣衣是当时国家轻工部重点管辖的产品之一。
在这样的潮流下,公司董事长卢学法先生带领了6个人,开始了家庭作坊式的绣衣加工创业。由于当时市场环境的带动,绣都发展得非常快,与我们公司合作的绣花工人曾达到一万多人。
这两年,公司的整体品牌建设、生产能力、销售能力等稳固提升,销售队伍、生产工人不断增长扩大,但由于受产业工人产业转移影响,专业的刺绣工人不断减少。去年,公司年销售额在1亿元左右,目前我们在全国机场及高端酒店的直营专卖店有63家,专业的销售人员大约有360多人,生产工人约700人,绣衣工人8000多人。
CFW记者:目前咱们绣都整体的市场架构以及市场战略是怎样的?我们的产品在哪些地区会更受欢迎?
陈总:绣都是以丝绸为面料,以中国传统的,也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的台州刺绣为工艺特点的服饰品牌。在产品定位上,我们充分挖掘、发扬刺绣和丝绸的文化特色,主要服务于中高收入的知识阶层群体。
在古代,丝绸是珍贵身份的代表性元素,当时的绫罗绸缎是有钱人才会穿的,是一种贵族享受的特殊材质。而绣都结合了丝绸和传统手工刺绣,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文化厚度,同时又具备了现代精湛的缝制技术,受到了国内外消费者的欢迎。目前我们的产品以家居服为主,辅之以披肩、围巾等品类。
根据这两年市场反馈的信息以及对国内整体消费需求的总结,我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能做到我们这个程度的企业不多。像我们的龙袍和凤袍,经常被当做国礼赠送。比如俄罗斯总统普京第一次到中国访问时,外交部送的礼品就是我们的龙袍和凤袍;美国总统小布什到中国访问时住的总统套房里面,也陈列着我们的龙袍和凤袍,回国时,在那么多礼品中,他就带走了龙袍和凤袍,当时我们还在上面绣上了他的名字;还有当年北京奥运会的时候,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在宾馆看到这件衣服后非常喜欢,让外交部礼品司的人打听这衣服的产地,后来礼品司告诉他我们在当地的专卖店地址,罗格竟然将当时店内仅有的13套存货全部买走了。
从目前的销售情况看,绣都在欧美等国家相当受欢迎。对于丝绸这一类有着中国传统工艺特色的产品,他们都非常乐意购买,也经常选择这些产品赠礼亲朋好友,甚至当成艺术品来收藏和保存。
CFW记者:我了解到绣都目前有65%的产品出口海外,您刚才也提到国外消费者常将它当成馈赠亲友或收藏纪念的选择,那么国外消费者如何评价咱们绣都这种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性质的刺绣产品呢?
陈总:我记得2010年我们曾与几家中国传统文化的企业代表跟随温家宝总理到国外访问,和国外友人进行文化交流。当时温总理以及外交部长杨洁篪总结出几个字,叫做“东方艺术的奇葩”,以此作为对刺绣的评价。
这两年随着国内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不断提高,越来越多中高阶层收入的知识分子,对于刺绣、丝绸类产品的消费需求不断扩大,所以这两年国内市场增长很快。当然,我们现在主要还是通过机场专卖店销往国外。根据省商务厅做的联合调查,我们的产品有60%销往国外,这其中也包括国内消费者买来以后送给国外友人的部分。
CFW记者:可以说绣都受到了国内、国外还有政界的大力认同,同时也是国家之间友好赠礼的重点礼品。我相信这不仅是因为刺绣本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也包括我们绣都在刺绣行业具有核心竞争力。那么您认为绣都的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陈总:我认为绣都在整体的发展策略和品牌建设方面,立足点选得非常好。事实上,我们不是做服装,而是做文化,这一点我们始终走在行业的前面。在十八大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政策以前,我们已经看到了这一点,所以我们一直在挖掘、发扬中国传统文化方面下功夫,这几年一直坚持这么做。发展到现在,绣都在市场上的核心竞争力已经初步显现出来了。
首先,我们有独特的文化资源。因为台州手工刺绣是台州地区民间的刺绣工艺技术,在市场上是不可复制也无法模仿的,是独一无二的。
此外,我们品牌有很深厚的文化内涵,包括中国民俗、民间向善向好的追求等元素,都会通过图案来体现。比如我们的产品有五子登科、鲤鱼跃龙门、八仙过海等,这种元素挖掘出来之后形成了很鲜明的中国特色,是国外的人想学而学不到的,因为这种文化的积淀是中国特有的。
再次,我们品牌在设计创新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虽然我们企业目前的销售规模还不是很大,但在产品设计开发方面我们一直走在前面。早期考虑到自己团队设计开发力量的薄弱,我们跟法国、意大利等专业工作室合作,由他们为我们设计。这两年我们考虑到要补充新生力量,同时也需要立足于市场,引导市场消费追求,让创新理念在设计作品上贯穿,所以我们积极与纺服院校合作。2011年我们跟中国美院还有香港理工大学合作,成立了刺绣丝绸产品研发课题组,充分利用高校学生和老师的设计创意思想和理念,与我们的产品相结合,做产品开发。今年我们更加重视这方面的工作,投入100多万和浙江理工大学联合成立了丝绸刺绣产品设计研究院。这样的研究院全国一共只有三个,我们是第三个,因为研究院成立规格非常高,需要省教育厅和省科技厅审批才能通过。浙江理工大学对此也很重视,服装学院、染织学院、电子学院等几个院长都参加了课题组,还有一些博士、教授等组成了一个17人的技术团队。我们成立研究院的目的是希望为我们品牌后续的设计创新,包括原材料的研发、染色的研发等,提供技术方面的支撑,保证品牌有绵绵不断的创造力。
CFW记者:从您刚才的表述中我感觉到公司非常重视创新,我知道咱们绣都每个月都会出新品,也是所有刺绣品牌中品种最多、出新品最多、最快的企业,这是否就得益于您刚才提到的整体人才团队的培养呢?
陈总:确实是这样的。我们公司设计力量中,高级职称的有两个,还有省级设计大师以及英国圣马丁的设计专家。在后备设计创新人才培养方面,我们专门设立了7个培训点,培训后备绣花创新人才,每年投入的资金约有100万元。这一点也取得了当地政府以及省级政府的认可与肯定,政府也给了我们很多帮助。
我们认为后备人才的培养才是企业未来发展的真正保证,所以我们现在积极跟你们中国服装人才网合作,希望吸纳更多创新人才。我们也和浙江理工大学合作,培养设计师、陈列师等,定期输送到企业。另外,我们还会定期派人参加中国服装协会组织的陈列师、设计师培训。未来,我们还将和浙江理工大学达成协议,为我们培养服装设计的硕士研究生实习人才。
只有创新,只有源源不断的新产品推向市场,企业的发展才能得以延续和保证。服装行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如果不具备这种创新和创造力,不要说发展,生存下去都很难。
CFW记者:咱们绣都在人才培养、培训等人力资源增值方面做得非常出色,随着浙江理工大学、中国美院、香港理工大学等院校所培养的人才进入绣都,这些活力的、个性的、创意的新生代员工是否对像我们这样的传统的、文化积淀的、严谨工艺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造成一些冲击和挑战,目前我们公司新生代员工的占比是怎样的?是否在这方面有碰到一些问题?
陈总:90后的员工在我们企业目前还不多,因为年轻一代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领悟与应用可能有所欠缺,但是他们非常有创造力。他们对于国际时尚和市场潮流的理解有自己独到的地方,所以我觉得他们要融入我们这个团队没有什么问题,甚至可以和我们形成互补,对于我们品牌的创新发展会有很大的推动促进作用。我们也敞开胸怀拥抱他们,欢迎他们加入我们这个团队。
之前我们在杭州运河边上、博物馆附近注册了一家新公司,叫做浙江绣都丝绸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租用了600多平米的办公面积,准备在这里组建一个丝绸刺绣产品设计研发中心。我们成立这个平台的目的,就是希望能吸纳目前市场中走在前面的年轻设计师,利用杭州本地的丝绸文化和资源,毗邻上海这些国际化大都市,以更好地打造绣都品牌的核心技术团队。台州模式作为中国经济的两大模式之一,与温州模式并驾齐驱,就地方经济和民营经济来说,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但由于台州位于东海边上,原来属于蛮荒之地,交通不太发达,所以对于人才的引进和保留存在先天劣势。而杭州有着非常明显的地理优势,我们希望借此打造绣都核心人才团队,为企业品牌发展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