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资讯频道
业界动态
国内 政策法规 品牌动态 统计报道 国际 展会中心 产业透视 企业报道
电商
电商资讯 电商实务 电商前沿 电商评论
时尚
时尚资讯 时尚搭配 时尚人物 秀场发布 时尚名品
面辅料
行情 趋势 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企业报道 > 正文

李宁:换标换不好反成“掉膘”

时间:2013年05月25日来源:中国鞋网作者:

纵览彼时李宁核心高管提出的换标理由,无外乎三个:国际化需要、品牌定位需要、产品设计需要。
     对于眼下正挣扎在业绩泥沼中的李宁(2331.HK)公司而言,近3年前的“换标”往事实在不堪回首。但作为后来者,重新审视其2010年6月30日“换标”前后的决策过程,却无疑很有点“鉴往知来”的意味。  

  当然,作为李宁换标的“马后炮”,化用周星驰在《大话西游》中的经典对白,为尊者讳的说法是彼时李宁公司的职业经理人们猜到了“开头”,却没猜中“结尾”;犀利一点则是主掌者们意识到了问题,却错用了“换标”这幅药方。

  战略错位

  纵览彼时李宁核心高管提出的换标理由,无外乎三个:国际化需要、品牌定位需要、产品设计需要。

  首先是李宁国际化的需要。按照李宁原有的规划,2009~2013年是国际化测试年,2014~2018年是全面国际化年。在国际化的品牌支撑上,换标持论者认为,李宁原有颇像松鼠尾巴的Logo像耐克、Slogan像阿迪达斯事实上,李宁“一切皆有可能”(Anything is possible)的原Slogan2003年提出,早于阿迪达斯2004年的Impossible Is Nothing。

  对于志在2018年成为国际第五大运动服饰品牌的李宁来说,阿迪达斯是国际巨头,李宁如果希望走出具备品牌知名度优势的国内市场而“试水”国际业务,更换标志和Slogan似乎“非做不可”。

  在品牌定位上,支持换标的声音认为,调查数据显示,李宁到2010年已创办20年,其超过50%的忠诚客户群体年龄偏大,居于35~40岁,而非公司目标消费群的13~26岁。为了提升公司品牌在年轻消费群体中的影响力,换标成为首选。

  再次,在产品设计上,李宁原标识“不够现代,缺乏想象的空间”,尤其是运用在售价较高的鞋产品设计上时,时代感不足。

  因此,李宁早在2007年即开始筹划更换标识及Slogan。

  力主换标的李宁原CEO张志勇看到,2008年之前国内体育用品行业的年增长约30%,但2009年只有11%,2010年估计是15%~16%。李宁自身的成长也随着规模增大而减缓:2008年增长逾60%,2009年虽实现销售收入83.87亿元,但同比增长只有25.4%。

  “市场增长的驱动力已经发生变化。过去那么多年,体育用品增长的驱动力在于分销,我们叫多开店,中国市场非常大,让人买到,就要有店,方便消费者购买使得这个产业发展非常快。现在店开得差不多了,接着的竞争就会回到竞争的核心和关键阶段,我们称之为产品创新和品牌创新。”张志勇曾这样解读换标原委。

  显然,张志勇彼时对于李宁发展环境的相关判断都极为准确,其开出的国际化、换标等品牌重塑应对举措,并非李宁当时最需改进的核心问题所在。换标表面上大张旗鼓,实质上却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李宁的运营困境。

  一个突出的例证是,李宁长期以来的库存周转时间都在70天左右,经过努力一度缩短至50天左右,但即便如此,仍远长于安踏体育35~50天左右的库存周转期。以如此供应链组织效率,借换标大谈、奢谈国际化。

相关阅读

版权说明

1.本网站部分文章为网上转载,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与本站联系,本站核实之后将对其进行删除。

2.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来源"中国服装工业网"并保持文章完整性及原创性,对于违反以上说明的,本站将追究其相关 法律责任。

3.联系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意见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