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资讯频道
业界动态
国内 政策法规 品牌动态 统计报道 国际 展会中心 产业透视 企业报道
电商
电商资讯 电商实务 电商前沿 电商评论
时尚
时尚资讯 时尚搭配 时尚人物 秀场发布 时尚名品
面辅料
行情 趋势 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企业报道 > 正文

李宁:换标换不好反成“掉膘”

时间:2013年05月25日来源:中国鞋网作者:

纵览彼时李宁核心高管提出的换标理由,无外乎三个:国际化需要、品牌定位需要、产品设计需要。

  从外部竞争角度,由于2008年北京奥运会“狙击营销”的一系列成功,李宁确实在2009年一度反超了阿迪中国的销售额,缩短了与耐克中国销售额的差距。但问题在于,2009年时,阿迪中国正忙于后奥运的“清库存”运动中。此前,挟北京奥运会“双料”赞助商身份,阿迪达斯中国一度对于2008年的销量抱有过高期望,最终却因为不期而至的2008年美国次债危机大打折扣。

  李宁在2009年对于阿迪中国销售额的“反超”颇有些意外。张志勇未能清醒地看清李宁的实际运营能力和“侥幸”因素,就将公司未来发展营销重点寄托在了销售额占比尚不足2%的海外市场。

  后来的财报数据也确实表明,正是彼时并未能及时展开的清理库存,成为2011~2012年李宁业绩不断“滑坡”的根源。

  截至2012年,李宁年销售额连续第二年同比下滑,同比减少24.5%至67.39亿元,净利润更是2004年上市来首度亏损的19.79亿元。这一销售规模仅略多于耐克中国2012年销售额的一半,不仅重新被阿迪中国拉开大幅距离,亦被国内的安踏体育超越安踏2012年营业收入76.23亿元,净利润13.59亿元。

  李宁在被晋江“群狼”苦苦追赶了20多年后,终于第一次交出了国内运动服饰市场份额“头把交椅”。

  资源错位

  与战略上的“讳疾忌医”、“好大喜功”不同,李宁“换标”前的一系列布局现在看来都缺乏章法,没有将有限资源集中用到刀刃上。

  早在2007年11月,李宁宣布动用3.05亿元收购上海红双喜股份有限公司57.5%股权。此后,李宁展开了一系列品牌并购与整合动作,2009年7月宣布1.65亿元收购凯胜(Kason)品牌。

  乒羽器材市场规模有限,且主要集中于中国,诸如耐克和阿迪达斯等巨头的国际化无不是借助足球、篮球、跑步等国际主流项目而获得成功,因此,李宁对于红双喜和凯胜的并购,充其量属于生意规模的扩张,并不能因此带来品牌国际化。

  李宁的国际化却恰好是寄望由此开始,甚至剑走偏锋。譬如,2009年12月,在香港开设首家李宁羽毛球专卖店;新加坡亦如此。2010年6月,李宁美国波特兰专卖店开业,虽然该店位于耐克总部所在地附近,但其象征意味颇浓,店里甚至出售太极拳运动服饰。

  当然,更糟糕的还不止这些。

  2008年8月,李宁出资9.34亿元购买乐途(Lotto ) 在国内的20年特许经营权。为了扩大女子瑜伽运动服饰售卖,李宁还聘请了台湾女星林志玲担任代言人。

  且不说李宁相对有限的财务和品牌资源的分散问题,单就乐途和林志玲的代言倾向,外界就一致认为李宁已将专业运动品牌定位迷失于运动时尚的定位里不能自拔。

相关阅读

版权说明

1.本网站部分文章为网上转载,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与本站联系,本站核实之后将对其进行删除。

2.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来源"中国服装工业网"并保持文章完整性及原创性,对于违反以上说明的,本站将追究其相关 法律责任。

3.联系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意见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