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资讯频道
业界动态
国内 政策法规 品牌动态 统计报道 国际 展会中心 产业透视 企业报道
电商
电商资讯 电商实务 电商前沿 电商评论
时尚
时尚资讯 时尚搭配 时尚人物 秀场发布 时尚名品
面辅料
行情 趋势 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企业报道 > 正文

李宁:换标换不好反成“掉膘”

时间:2013年05月25日来源:中国鞋网作者:

纵览彼时李宁核心高管提出的换标理由,无外乎三个:国际化需要、品牌定位需要、产品设计需要。

  事实也是如此,随着运动时尚概念的“低门槛”泛滥和运营“潮退”,2012年2月,李宁宣布聚焦于核心品牌、核心业务,重新确立了李宁牌专业运动定位的规划;同时,2012年6月,公司还缩短了与乐途的合作年限,由此前的20年降为10年。

  显然,这些本该在2010年6月品牌重塑时就该清晰回答的核心实质问题,一直被拖延至无法再维持的窘境才被提上桌面。

  因为长期忽略或缺乏在主流足球、篮球等职业赛事运动领域的赞助投入,李宁有限的财务和品牌资源“左右摇摆”导致其2012年决心回归CBA赞助时,需要付出5年高达20亿元的巨额成本。

  错误的执行者

  更可以佐证李宁2010年“换标”失败的例证是,当年的5人小组,除了李宁本人尚留任公司董事会主席外,其余四人现今均已离岗。

  李宁2010年品牌重塑“五人小组”的成员包括:李宁、原CEO张志勇、原CPO(首席产品官)徐懋淳、原CMO(首席品牌官)方世伟、李宁(美国)公司总经理李嘉明。

  五人的分工也很明确:李宁负责阐释他对于运动的理解、运动的内涵,张志勇总管战略,和李宁一起有最终的拍板权;徐懋淳从产品设计角度提出建议,李嘉明从国际潮流给出意见,而方世伟直接负责执行。

  稍显尴尬的是,这个五人小组最初的意见就难言统一。李宁曾在备选的Logo时表态“我可不可以不选”。某种程度上,这是李宁对于新标的不认可。

  方世伟和徐懋淳更属于李宁内部的争议性人物。2007年6月,方世伟自奥美加盟;3个月后,徐懋淳到岗。2009年底,方世伟被擢升为公司CMO,实现了“三连跳”,徐懋淳也是。

  吊诡的是,无论CMO还是CPO的分管职能,原本都在原COO郭建新的管理之下;但2010年时,不仅五人小组中没有郭建新,方世伟和徐懋淳也无须向郭建新汇报工作。

  后来一系列高管离职的事实也表明,这个问题其实早已相当严重。但在当时,这些还都掩盖在“换标”背后。

  2010年6月30日换标当日,方世伟们提出的“90后李宁”的说法。虽然张志勇、方世伟一再表示这是公司希望赢得更多年轻消费者认可,但事实却是,李宁原本忠诚的70后、80后消费群体突然发现自己被李宁“抛弃”了。

  “从暂时风险的体现来说,第一个就是老Logo的存货,因为我们不能预见新Logo出来,对老Logo会造成什么影响。我们以往的经验是,存货要在24个月全部清掉,所以我们要更加速做这个事情。”张志勇当日说,因为自己没有这方面经验,而国内换Logo的只有联想公司成功实现了转换。他的第二个担心在于,李宁新Logo从消费者的认知到偏好的过程中,公司从产品设计到营销整个过程中创意一致性的持续执行能力。

  张志勇所称的“担心”无一例外地发生了。2012年底,李宁公司不得不一次性拨备14亿~18亿元回购存货;即便是换标发布会当日,也因为方世伟主导部门和集团对外公共事务部的职能划分,将都市类媒体和财经媒体分别由两个部门召集。

  而“换标”两年多来,李宁原CMO、CPO、COO、继任COO、原CFO、CEO等悉数离职。2012年4月1日,金珍君任李宁非执行董事,2012年7月5日任李宁执行董事及执行副主席。金珍君能否对症下药重振品牌,挽回此前品牌重塑的负效应,还待继续观察。

相关阅读

版权说明

1.本网站部分文章为网上转载,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与本站联系,本站核实之后将对其进行删除。

2.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来源"中国服装工业网"并保持文章完整性及原创性,对于违反以上说明的,本站将追究其相关 法律责任。

3.联系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意见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