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也是如此,随着运动时尚概念的“低门槛”泛滥和运营“潮退”,2012年2月,李宁宣布聚焦于核心品牌、核心业务,重新确立了李宁牌专业运动定位的规划;同时,2012年6月,公司还缩短了与乐途的合作年限,由此前的20年降为10年。
显然,这些本该在2010年6月品牌重塑时就该清晰回答的核心实质问题,一直被拖延至无法再维持的窘境才被提上桌面。
因为长期忽略或缺乏在主流足球、篮球等职业赛事运动领域的赞助投入,李宁有限的财务和品牌资源“左右摇摆”导致其2012年决心回归CBA赞助时,需要付出5年高达20亿元的巨额成本。
错误的执行者
更可以佐证李宁2010年“换标”失败的例证是,当年的5人小组,除了李宁本人尚留任公司董事会主席外,其余四人现今均已离岗。
李宁2010年品牌重塑“五人小组”的成员包括:李宁、原CEO张志勇、原CPO(首席产品官)徐懋淳、原CMO(首席品牌官)方世伟、李宁(美国)公司总经理李嘉明。
五人的分工也很明确:李宁负责阐释他对于运动的理解、运动的内涵,张志勇总管战略,和李宁一起有最终的拍板权;徐懋淳从产品设计角度提出建议,李嘉明从国际潮流给出意见,而方世伟直接负责执行。
稍显尴尬的是,这个五人小组最初的意见就难言统一。李宁曾在备选的Logo时表态“我可不可以不选”。某种程度上,这是李宁对于新标的不认可。
方世伟和徐懋淳更属于李宁内部的争议性人物。2007年6月,方世伟自奥美加盟;3个月后,徐懋淳到岗。2009年底,方世伟被擢升为公司CMO,实现了“三连跳”,徐懋淳也是。
吊诡的是,无论CMO还是CPO的分管职能,原本都在原COO郭建新的管理之下;但2010年时,不仅五人小组中没有郭建新,方世伟和徐懋淳也无须向郭建新汇报工作。
后来一系列高管离职的事实也表明,这个问题其实早已相当严重。但在当时,这些还都掩盖在“换标”背后。
2010年6月30日换标当日,方世伟们提出的“90后李宁”的说法。虽然张志勇、方世伟一再表示这是公司希望赢得更多年轻消费者认可,但事实却是,李宁原本忠诚的70后、80后消费群体突然发现自己被李宁“抛弃”了。
“从暂时风险的体现来说,第一个就是老Logo的存货,因为我们不能预见新Logo出来,对老Logo会造成什么影响。我们以往的经验是,存货要在24个月全部清掉,所以我们要更加速做这个事情。”张志勇当日说,因为自己没有这方面经验,而国内换Logo的只有联想公司成功实现了转换。他的第二个担心在于,李宁新Logo从消费者的认知到偏好的过程中,公司从产品设计到营销整个过程中创意一致性的持续执行能力。
张志勇所称的“担心”无一例外地发生了。2012年底,李宁公司不得不一次性拨备14亿~18亿元回购存货;即便是换标发布会当日,也因为方世伟主导部门和集团对外公共事务部的职能划分,将都市类媒体和财经媒体分别由两个部门召集。
而“换标”两年多来,李宁原CMO、CPO、COO、继任COO、原CFO、CEO等悉数离职。2012年4月1日,金珍君任李宁非执行董事,2012年7月5日任李宁执行董事及执行副主席。金珍君能否对症下药重振品牌,挽回此前品牌重塑的负效应,还待继续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