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要锻造国际品牌,需要内功,也需要环境。其环境包括所在国家的经济实力是否足够强大,民众消费能力是否足够活跃。德国的阿迪达斯、美国的耐克等百姓耳熟能知的体育品国际品牌,其身后无一例外地都站立着一个经济发达的强国。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最大成果之一是成就了一批有远见、敢担当、内功好、实力强、不惧怕“走出去”与最强竞争对手挑战的民营企业家以及他们在市场竞争中锻造出的品牌。许景南及其团队锻造的“匹克”品牌便是其中之一。
许景南很清楚,要想让匹克成长为国际品牌,需要投入的还很多很多,需要走的路也还很长很长。作为一家家族企业,他必须排除干扰、一如既往地做到底,因为他没有任何捷径可走。
1993年,继“匹克”商标在中国国内成功注册之后,许景南带领团队开始“匹克”商标全球注册的历程。鉴于在马德里联盟一家注册就意味着对联盟内70个国家的注册,他们将 “匹克”国际商标注册地的首选之站定在了马德里,而且取得了成功。
这一开局被许景南视为匹克品牌国际化的一个重要步骤。经过20余年的不懈努力和巨资投入,截至目前,“匹克”商标已在180多个国家注册,覆盖全球92%的国家。期间,在美国申请商标注册可谓旷日持久,花了整整15年时间。许景南向《国际融资》记者道出原由:“1995年我们向美国提交了‘匹克’商标注册申请,但我们的申请最终被他们以近似商标为由驳回。我们不服,提出异议,又被他们驳回。我们提出上诉,再次他们驳回。后来,由于我们和NBA的合作,以及我们在美国NBA赛事上的广告推广活动,NBA的影响力最终帮助我们于2009年拿到了‘匹克’在美国的商标注册。商标注册是件非常严肃的事情,来不得半点儿含糊。如果我们在某个地区没有申请注册商标的话,那么,不要说市场,就连参展的资格都没有!美国市场对我们匹克来说,太重要了!不管多艰难,我们都要把‘匹克’商标注册在美国成功,不达目的决不罢休!没想到这一商标之战竟打了15年。”
作为修炼匹克品牌国际化的必要内功准备,除了注册国际商标之外,管理标准国际化、质量标准国际化也是匹克追求的目标。早在1995年,匹克就通过了ISO9002国际质量管理体系和产品质量保证体系的认证,成为中国国内运动鞋行业首批通过双认证的企业;继而他们又于2009年和2011年分别通过了国际ISO1400环保认证和ISO8000职业健康安全认证。
更为重要的是,20余年来,匹克持续投资于新产品的研发,不断创新推出自主知识产权设计及专利。截至2013年12月31日,匹克已在中国北京、广州、泉州及美国洛杉矶设立了四家研发中心,拥有200多名研究及设计专才。通过不同研发中心设计团队的相互交流,使匹克得以打造更具创意及风格的产品,满足了世界各地不同消费者的需求。截至目前,匹克已获得包括三级缓震、梯度双能技术等在内的67个专利。仅以2013年为例,新申请的鞋和服装研发项目的专利就有36个。这些专利,特别是新近研发的专利,均是针对消费者的实际需求,不仅为匹克未来三至五年的产品提升打造了良好的技术创新基础,而且还可以进一步提升匹克在运动科技领域的竞争力。2013年,匹克共向消费者推出了623款新鞋类产品、1439款新服装产品及349款新配饰产品。
对此,许景南表示:“在产品研发方面,匹克将不断增加技术创新的投入,并加强现有各个研发工作室之间的配合,以优质的产品及良好的品牌形象来巩固消费人群,并吸引更多消费者。”
除了产品的功能性与风格外,出于企业的社会责任,匹克的研发中心在选择原材料和设计产品时还会考虑环保元素,不断引入更多对环境无害或可再造物料,并采用节能工序生产其产品。
可以这样说,经过20多年对专属性品牌资产毫不吝啬的投入,现如今,匹克在知识产权保护、技术创新、质量产品、社会责任等方面已基本实现了与国际标准的无缝对接。
向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球星与体育组织借光
2005年,匹克全面加速实施“品牌国际化”战略。许景南自信地说:“我觉得我们已经到了加速推进品牌国际化的时候了。我们的对手是耐克和阿迪达斯,但我们做过分析,它们的管理标准和产品质量标准跟我们差不多,在有些方面,我们的标准甚至比他们的标准还要更高些。
既然如此,匹克与耐克、阿迪达斯相比究竟差在哪了呢?用许景南的分析,这个差距就是商业模式的差距、品牌高度的差距和资源渠道的差距。他认为,通过对国际资源的借助以及产品的不断提高,匹克会逐步缩小与国际品牌的差距,并慢慢靠近这些国际品牌,而后再超越它们。
从2005年开始,已经具备相当资金实力的匹克集团,开始依托自身优势,全面启动“品牌国际化”战略。借助国际体育组织、国际赛事、国际知名球星的影响力,提升匹克的知名度和含金量。
2005年,匹克赞助了当时拥有姚明、在中国具有最高关注度的NBA球队——休斯顿火箭队,成为第一个进入NBA赛场的中国运动品牌。并以装备赞助商和战略合作伙伴的身份,参与到欧洲篮球顶级联赛(全明星赛)和“斯坦科维奇洲际篮球冠军杯”。这为匹克从此之后与NBA和FIBA陆续建立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与美国NBA休斯顿火箭队建立合作的同时,匹克的球星代言计划也正式启动。匹克首先选中的是火箭队的防守大师、时为姚明队友的肖恩·巴蒂尔。2006年,巴蒂尔以匹克代言人身份在中国展开了第一次球迷互动活动,获得了极大成功,该活动也因此成为“匹克NBA球星中国行”活动的雏形。
2007年,匹克与NBA正式达成合作伙伴关系。旗下签约球星陆续达到15人,其中包括后来获得总冠军的贾森·基德等。2012年2月,NBA的夺冠热门队伍——迈阿密热火队,也成为了匹克的合作伙伴。2013年,匹克与全明星球员托尼·帕克以及其所在的传统强队马刺队成为合作伙伴,再次加强了其NBA领域资源。截至2013年,匹克已先后与20多位NBA球星进行代言合作,与多支NBA球队长期保持合作关系。
众多球星的亲身体验成为匹克产品专业品质的佐证。借助NBA稀缺的优质资源,匹克从2006年巴蒂尔中国行开始,便每年坚持举办“匹克NBA球星中国行”活动,为中国球迷带来与顶级球星互动的机会。此外,匹克还每年与NBA共同开展NBA大篷车活动,将篮球运动带到中国国内更多的城市,培养中国青少年的篮球兴趣和技巧。
2011年,匹克成就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品牌国际化之大事:与国际最高篮球管理组织——FIBA达成共识,成为该组织全球合作伙伴。这一权威背书,为匹克国际化再次添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