匹克现在是FIBA的第一大合作伙伴,是NBA除耐克、阿迪达斯之外的第三大合作伙伴。为什么这些权威的国际体育组织会在众多品牌中选择匹克?许景南这样回答了《国际融资》记者的提问:“这是因为我们之间有共同的目标。匹克有着深刻的篮球基因并在中国拥有扎实的市场基础,我们与他们的合作,无论是NBA还是FIBA,都可以将他们的篮球运动、篮球资源、篮球商业输出到中国市场,提升他们在中国市场的影响力。而借助这些国际赛事组织,匹克也将自己在篮球领域的专业态度、专业产品带到了世界各地。”应该说,对发展全球性体育运动市场的憧憬与贡献,是匹克获得众多国际资源支持的内在动力。
现如今,匹克与篮球组织的合作已经不仅局限于FIBA和NBA,匹克已与多个国家篮球协会(负责管理所属国家的国家队)建立了伙伴关系,包括澳大利亚篮球协会、黑山篮球协会、塞尔维亚篮球协会、新西兰篮球协会、喀麦隆篮球协会、科特迪瓦篮球协会、德国篮球协会、冰岛篮球协会、伊朗篮球协会和黎巴嫩篮球协会。合作的其中一项责任就是匹克向这些国家队提供在指定运动会及赛事上使用的体育用品。除此之外,匹克还跻身于篮球世界杯赛,成为该赛事的官方合作伙伴。
匹克品牌国际化的战略推广模式的特点,是根基于篮球,却超越了篮球,辐射到其它球类运动。匹克在不断增加对篮球赛事与组织的合作签约的同时,还将触角投向女子网球联合会(WTA)、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等国际知名赛事资源,并与这些组织与赛事结成合作伙伴关系。2013年,在ASB精英赛(新西兰奥克兰)、布里斯班国际赛(澳洲布里斯班)、Apia悉尼国际赛(澳洲悉尼)、莫里拉霍巴特国际赛(澳洲霍巴特)、PPT芭提雅公开赛(泰国芭提雅)、广州国际女子网球公开赛(中国广州)、BMW马来西亚网球公开赛(马来西亚吉隆坡)及深圳龙岗金地公开赛(中国深圳)等WTA巡回赛中,匹克成为这些赛事的官方运动鞋及服装合作伙伴。匹克旗下签约的网球明星代言人也因此增至26人。
匹克还把品牌国际化的战略推广投向奥运会。在2014年索契冬季奥运会上,匹克成为新西兰奥林匹克委员会、斯洛文尼亚奥林匹克委员会两个国家代表团的合作伙伴,为这两个国家代表队参加索契冬季奥运会赛事提供体育用品。
在2012年的伦敦奥运会上,匹克赞助了新西兰、斯洛文尼亚、阿尔及利亚、塞浦路斯、伊拉克、约旦和黎巴嫩七个国家代表团。作为中国体育用品企业中赞助奥运代表团最多的品牌,匹克军团在该届奥运会上收获颇丰,共获得了七金五银七铜的出色成绩。也就是说,匹克设计的领奖装备在15天内19次伴随着这些优秀运动员站上了伦敦奥运的领奖台,并展现在世界各地体育迷面前。
而这所有投入最终如愿以偿,许景南言简意赅一句话概括:“那是价值观认同的结果。”
为了获取创国际品牌的资源通道,择港上市
2006年,匹克在加速推进品牌国际化的同时,也开始了上市前的准备工作。
谋求上市的匹克当时有两个融资渠道可以选择,一个是上海证券交易所[微博],一个是香港联合交易所。如果选择在沪市A股上市,匹克的市值将可能翻番至100亿元人民币(6.2452, -0.0138, -0.22%)以上,而选择在香港上市,其融资额一定会比在境内上市少很多。即便如此,许景南仍然认定,市值的差距对他没有那么大的吸引力,匹克要创国际品牌,到香港上市才是他们的不二选择。
2007年8月,匹克引入红杉资本做财务投资人,完成首轮私募融资;2008年,匹克引入建银国际、深圳创新投资等私募基金,完成第二轮资金募集;2009年4月,匹克引入红杉资本、建银国际和联想投资三家私募股权投资机构,完成第三轮资金募集,融资总额近6000万美元。至此,匹克为自己上市前私募融资画上了圆满句号,三家财务投资机构的股份约占匹克总股本的24%。
由于引入红杉等风险投资的资金,匹克如鱼得水,从2007年至2009年,连续三年销售额保持80%的增长。2008年,匹克营业额达到20亿元人民币,到2009年上半年,匹克毛利率较2008年又增加了近6%,达到38.1%。而在2006年,匹克的营业额仅几千万元人民币,利润不过几百万。
至此,我们可以感受到资本的力量,也可以清楚地看到资本是如何帮助企业实现从成长期到发展期的爆炸性增长。
2009年9月11日,匹克开始全球路演历程,首轮公开招股由瑞信担任IPO承销商。许景南董事长在与投资者见面的路演会上这样表示了匹克选择香港上市的动因:“香港是国际资本市场,可以将匹克品牌带向全球,加速匹克的资本国际化进程,有利于匹克在国际市场首先是美国市场的拓展。”
2009年9月29日,匹克体育用品有限公司(「匹克体育」或「公司」,股份代号:1968,连同其附属公司「集团」)于香港联合交易所挂牌上市。
据当时媒体消息,匹克体育本轮公开发行总募资为17亿港元,较之前15亿港元的预估值高出约14%。公开认购部分共录得超额认购22.18倍。匹克全球发售41958万股股份。由于香港公开发售获超额认购,匹克随即启动回拨机制,香港公开发售部分的总股数增至12587.4万股,占全球发售总数的30%,其余29370.6万股为国际配售部分。若不计超额配股权,匹克上市后总股本达20.98亿股。许景南家族共持有匹克体育约61%的股权:其中许景南及其夫人分别持股约17.5%,许景南两个儿子许志华[微博]和许志达分别持股约13%。按当时每股作价4.1港元计算,上市后匹克总市值达86亿港元。
匹克上市后,为其推进品牌国际化融到了足够的资金。许景南告诉《国际融资》记者,通过国际资本市场融资,匹克不仅还掉了上市前五亿左右的负债,还扩大了匹克在山东菏泽、福建惠安企业的生产线,以及在江西的投资。从规模看,上市前,匹克的营业额约为20多亿元人民币,上市后持续增长,到2011年营业额增至人民币46.5亿元,利润约人民币七亿多元。
资本是趋利的,尤其是在资本市场。在中国境内上市的企业,无论做得好坏,不分红甚至多年不分红已成为一些上市公司的常态,股民拿这样的企业没辙,当然也就推升了股市投机和持续低迷。但在香港股市,如果哪个企业不分红,就会遭遇股民质疑,并会被股民抛弃。
许景南坦诚地说:“刚涉入资本市场时,我们对金融市场的投资规则不是很了解,操作上出现过失误,包括分红。我原以为到年底时再一起分,不曾想,刚上市半年,还没反应过来就要分红了。分少了股民还有质疑,还会影响股民对企业的信心。”经过这几年在香港资本市场上不断摸索出来的经验,许景南发现,分红是成熟资本市场的规则,一个企业分不分红,是股民判定该企业是否绩优的关键指标,而分红的多少,又是股民预判该企业股票是否可继续持有的衡量标准。企业要发展,需要资金再投入没错,但也必须将利润大蛋糕切下一大块儿与投资人分享,这样才能保证上市公司的长远利益。“上市这几年来,匹克分红表现还是不错的,特别是在股票不好的情况下,更是加大了分红力度。2013年,虽然市场不太好,但我们的分红增长是百分之百还多,把利润的30%都拿出来分红,结果,股票从一块一毛多涨到现在的两块多。我们承诺,今后要把利润的50%拿出来分红。”许景南坦诚地说。
以牺牲自己的一些利益,换取投资人对匹克锻造国际品牌战略的长期支持,这是算大账,当然最终也必能赢得厚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