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的副作用
从2007年到现在,以H&M为代表的国际快时尚品牌似乎在一夜之间成了国内商业地产项目的宠儿,各品牌门店迅速扩张。
有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6月,ZARA、C&A、H&M、优衣库等四大国际快时尚品牌在中国的门店总数已达523家,其中近四成是2012年以后开设的新店,这意味着,这些品牌平均3天就开设一家新店。
然而,跑马圈地让快时尚品牌在迅猛发展的同时,不可避免遭遇同质化竞争。如今在一线城市,快时尚已趋于饱和。
今年4月美国品牌A&F入驻上海,前一个月英国快时尚品牌New Look也在北京正式推出中国首家门店,随后便在上海开出第二家。从产品定价到目标客户人群,这两家均与ZARA、GAP、H&M、C&A、无印良品以及优衣库等品牌类似。目前,仅上海徐家汇商圈一地便集中了上述所有品牌的多家门店,这些快时尚品牌已经开始形成“对街叫卖”的竞争态势。
面对这样残忍的拼杀,Magnus说:“我们的核心是时尚、品质和优惠的价格。”依靠成本领先优势,H&M在行业内仍然占有一席之地。
事实上,在很多人看来,H&M在欧美市场通常是“屌丝青年”的首选,近来的设计也越来越偏向街头,“大印花”、“大字母”、“大迷彩”为主流。但是产品缺点也很明显,质量和衣服面料一般。对于质量,虽然Magnus强调H&M正在生产具有竞争水平的产品,但不可否认,H&M最大的优势和ZARA一样,都是把服装从耐用消费品变革为快速消费品的革新者。
在进入中国7年后,H&M如何止痒?
“中国是H&M最关注的市场之一,也是2013年H&M扩张最快的市场之一。”Magnus说,“我们刚进入中国时带给消费者很多惊喜,但现在已经7年了,我们开始思考怎样才能不断把新鲜感带给消费者。”
调整的第一步是电子商务。H&M全球CEO佩尔松此前对媒体表示,H&M正致力于一系列“明智”的长远投资计划,这将对短期业绩带来影响。
“今年晚些时候H&M将在中国推出电子商务业务。”Magnus说,除了建立网上业务外,H&M还推出了新业务,如&Other Stories配饰店,并引入了诸如H&M Sport服装产品线等新概念。
目前H&M已在10个国家推出网络销售业务,“未来我们希望将该项业务覆盖到所有市场。最近,法国市场刚刚推出了网络销售业务,我们计划在今年下半年至年底期间,将该项业务推广至意大利、西班牙和中国三个市场。”H&M大中华区公关部负责人向记者表示。
电子商务之外,另一个重头戏是家居系列。自2014年1月起,H&M在中国售卖H&M家居系列产品,首批开售的城市包括上海、北京、苏州和成都。“每个季节,或是在季节交替之际,我们都会推出新款靠垫和坐垫,为家居增添温馨氛围。”Magnus说。
Home系列最早于2009年2月推出,目前已在部分市场设立H&M Home门店,此系列分为不同的设计理念和房间陈设,还提供H&M Home Kids系列。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新业务是H&M的运动系列。这个品类被H&M分得很细,有跑步、网球、瑜伽系列,而且价格低于Adidas和NIKE等品牌。H&M方面透露,全球约1900家H&M店铺发售女装运动系列,约500家店铺发售男装运动系列。目前,在中国共有60家门店销售运动系列。
Magnus主持开业派对后的第二天,H&M三里屯店正式对外营业。如今,H&M依然在加大对亚洲特别是中国市场的投入力度,希望在这个零售业高速增长的市场不断掘金。
不过,已经有人开始质疑H&M热会否演变成一场“速食时尚”,对H&M的热情过后,迅速扩张的速度是否会让它最终重复“班尼路”等港台品牌的命运,成为廉价低端品牌?
不过在Magnus看来,H&M目前还不担心这个问题。“品牌之所以能够屹立于时装行业,是因为找到了不同的定位和优势并将其发扬光大,无论是对成本的追求还是对更新速度的追求。”
更让Magnus坚定的是目前看来“潜力无限”的二三线市场,“那里的消费者需要我们,在那些城市,我们现在每开一家店都会有大批人去排队,我们要把产品带到更多城市”。
在三里屯店开业活动结束后,H&M的团队又马不停蹄奔赴西安,在那里,他们又有一家新店准备开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