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盈利能力
针对这次大规模改版和平台化战略,业内人士都将目光指向了盈利问题。
“凡客是在谋求盈利生存。”纽约时报中文网专栏作家、独立电商分析师李成东对新金融记者表示。
亏损是长时间以来伴随凡客的关键词,这是短期规模化的代价,也是快速成长的代价。但这并非一个健康的模式。
“凡客多年积累了很多隐患,其中最要命的是,2011年陷入大跃进的凡客自己设定了一个100亿的销售额,这是一个极大错误。在这个口号之下,品类盲目扩张导致的库存积压高达数十亿,巨额亏损。2011年11月,凡客ipo流产后,陈年才开始反思这些问题。”李成东表示。
因此,对于2013年公司的发展,陈年在春节后与内部50多名高层在连续3天的会议中表示,必须保证全年盈利。2013年凡客的目标是:轻装上阵,全年业绩增长50%。
在过去一年里,凡客进行了许多调整:包括组织结构调整、人员结构优化、专注专业产品方向、集中消化库存。这些调整让运营效率提高200%、整体库存周转天数从3个月以上到不足30天。融资并非长久之计,自身造血才是健康发展之路。
相比之下,要获得利润,引入外部品牌显然比仅提升vancl品牌见效更快。
尽管陈年一度掷地有声地表示凡客仍将坚定不移地做自有品牌,v+只是盈利补充。但当v+平台连续4个月实现盈利后,陈年意识到:“它明明挣钱,我又不花精力,没有必要为了保持我模式的纯洁性而放弃它。”
“凡客要关心投资方的态度,它需要扩充品类、增加销量、拉动业绩,这是大势所趋。”速途网华南办总经理、电商观察家刘敏华对新金融记者说。资本市场对电商规模化要求的时代已经逐渐过去,盈利能力成为新的重心。
但这种新的模式在凡客管理层是存在争议的。有人认为,开放平台是为了短期盈利而牺牲品牌,前几年里凡客在品牌建设与推广上砸下重金,开放平台会打压vancl品牌的上升空间。
“凡客属于互联网快品牌,快品牌的策略是品牌营销广告投入的策略,如果凡客一年不打广告,恐怕认识它的人就会很少了。”刘敏华直言。
凡客必须两条腿走路,且速度必须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