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金考拉服饰有限公司董事长杨建明
“作为企业,在思考如何利益最大化的同时,还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目前谈起国内纺织服装产业的发展,自主创新、产业转移、转型升级这三组词是无法不被提起的。而谈及产业转移,又无法不提到地处西南中心的重庆市,这个之前在纺织服装产业架构中默默无闻的城市,正在崛起成为希望之地。
在这座城市中,作为重庆市纺织服装业第一个中国驰名商标,金考拉品牌的知名度并不亚于某些国际大牌,在某种程度上,它在今天更成为重庆纺织服装界乃至西南纺织服装产业的领军者和开拓者。而杨建明作为金考拉的核心灵魂人物,自然是引人注目的企业家代表。
采访杨建明,最初源于由重庆市金考拉服饰有限公司联合东华大学、浙江三弘集团有限公司、际华三五四二有限公司研发的“木棉多功能纺织品的制造关键技术与产业化”项目在2013年11月1日举行的“纺织之光”2013年度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技教育奖励大会上荣获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在那个重庆难得的艳阳天,杨建明的讲述所展现的是一幅广阔磅礴的贯穿纺织服装产业链的企业宏伟蓝图。
作为典型天府之国的男人,杨建明身上并没有如闽粤企业家般浓重的董事长气势。面宽、眼大、中等身材,低调朴实,但一打开话题,其智慧和个性便跃然而出。
这是一个自明、自省、自信的男人。和杨建明的聊天,首先从他对自己的总结和入行的梦想开始。人,终归是要有一点梦想的,它是走向成功的原动力。“我从事纺织服装业已13年,可以说是非常艰辛、努力的13年。因为我算是在纺织服装界少有的在资本有限的情况下,把整个产业链打通的。能做到这些,是因为在入行之初就有的梦想——希望能在这个极具发展潜力的行业,通过努力去拥有在行业中的角色和地位,并能够借此将传统的产业做得更加有价值。这些年过去,还算是天道酬勤,取得了一些阶段性的小成绩。”
小成绩,是杨建明的自谦。在前13年的奋斗中,他通过自身和团队的努力,让《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中木棉不宜纺纱的论断成为虚言,也让他能够自豪于自己的付出和得到。
我是木棉第一人
25岁开始创业的杨建明,最初从事商贸代理,销售健身器材、保健用品等。入行的开端,始于2000年初他进入保暖内衣领域。而从2003年联手东华大学和上海纺控集团的研发项目开始,他正式与木棉结缘。随着申报国家专利14项,其中发明专利12项,7项获授权,起草标准3项,发表核心期刊以上论文42篇的“木棉多功能纺织品的制造关键技术与产业化”项目在2013年11月初荣获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杨建明在木棉领域取得了傲人的成就。
“我是第一个把木棉纺成了纱线,并且做成内衣的。”
在此之前,2013年3月针对该项目的技术评定会上,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姚穆牵头的专家评委会认定,项目技术与产品整体水平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多年从事木棉研究的姚穆院士很有感触地对杨建明说:“你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因为我是第一个把木棉纺成纱线,并做成内衣的。”杨建明深深为自己获得的成果自豪。
但很少有人知道,这自豪的背后,是连续8年每年投入三四百万元的巨大资金压力。对于资本有限的民营企业来说,敢于8年如一日将巨资投入新技术研发,在国内是不多见的。说到这里,自然会出现一个“为什么”,杨建明的回答远超了一般认知中民营企业家思考的范畴。
“我认为,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技术的突破,未来将是全新的绿色工业世界,实质和特征就是大幅度提高资源生产率、降低污染排放,经济增长与不可再生资源要素全面脱钩。所以我这些年对技术研发不遗余力。木棉的技术突破在未来会对国内纺织材料的结构调整起到较大的助推作用,不仅将解决国内天然纤维材料特别是棉花的短缺问题,降低纺织材料成本,还将有效解决现有棉产区农药残留、土地盐碱化等环境问题。因为木棉的产量是传统棉的2倍以上,种植木棉基本上不会对环境造成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