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杜邦公司计划剥离它的高性能化学品事业部 —— 包括Teflon牌含氟聚合物和Ti-Pure牌二氧化钛 ——组成一家由杜邦股东所有的独立上市公司。
柯爱伦表示:剥离该事业部无疑是最佳选择,通过剥离将建立起两家实力强劲、富有高度竞争力的企业。
高性能化学品事业部为公司带来了大量的现金流,但是也受到了市场剧烈变动的影响。此次剥离业务能够帮助杜邦进一步落实公司的战略目标,把杜邦打造成快速发展并且具备高价值的公司。
苏孝世告诉《中国经济和信息化》记者:“杜邦的发展方向是要成为一家全球领先的、可持续增长的高科技企业,其战略决策不单单是从一个行业的发展趋势着眼,更强调根据时代的主流趋势来确定自己将进入的领域,根据未来人类的消费取向来确定自己的业务组合。”
早在1999年9月,杜邦就宣布了新的企业发展方向和全球定位,从一家“化学公司”转变为综合的“科技公司”。
科学将日益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杜邦正在将自己发展成一个增长更快、知识含量更高的公司。杜邦意识到,能独特地表述本公司精髓的企业新定位,对于加快公司发展进程极为重要,而“创造科学奇迹”能让杜邦达到这一目的。
从火药到化学品到食品,杜邦每次的转型都是果断决绝的,这一点从杜邦裁员的数量上就能看出。
2006年,杜邦对旗下的高性能涂料部进行重组,关闭4家欧洲工厂并裁员1500人。
2008年,由于建筑市场的不景气,以及消费者支出的大幅下降,杜邦下调了第四财季赢利预期,并且宣布裁员6500人,包括2500名全职员工和4000名合同工,被裁掉的员工主要从事公司面向西欧与美国市场的汽车与建筑相关业务。
2009年,杜邦进一步裁员2000人,以配合其削减成本的计划。杜邦正试图保留现金并渡过数十年来最严重的衰退。这一波裁员约相当于杜邦3.5%的人力,在新裁减人员中的多数属于服务汽车、建筑和工业市场的部门。
2012年,由于当年第三季度业绩下滑,杜邦公司下调全年赢利预期,同时计划裁员大约1500人,以节省成本。
除了公开的裁员资料,杜邦公司的裁员似乎从来没有停止过,而这一切和杜邦家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作为世界500强中最长寿的公司,创始人厄留蒂尔·雷内·杜邦也成为美国的四大家族之首。
这个美国四大家族之一的贵族,杜邦家族曾经是在法国大革命中被驱逐的对象。从钟表世家走出来,离开法国到美国,成为美国四大家族之首。
在《杜邦家族》一书的序言中有这样的文字。“翻开战争史,我们会为一次次惊心动魄的战争所吸引,也会为在战争中丧生的人们感到惋惜。然而,有这样一个家族,他们对战争秉持的是推崇的态度,甚至略带一些狂热,这便是杜邦家族——一个有着200多年历史的庞大家族。”
厄留蒂尔·雷内·杜邦是杜邦公司的创始人,他在美国特拉华州白兰地河畔建立杜邦火药厂的初衷并不是完全为了满足战争的需要,可这一举动,构成了杜邦的根基。
多次到故土法国考察后,源源不断的订单飞到杜邦的手中,杜邦火药在业内的知名度越来越高。随着战争的逐渐远离,人们眼中的杜邦摇身一变成了化学工业中的佼佼者。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萨缪尔森曾说:“在美国,一般企业的寿命只有6年。”
这是杜邦打破的另一个“传统”——长寿。
不惧转型似乎就是长寿的秘诀。
这个200多岁的公司从来都是狂妄的。每一次的转型,杜邦都不惜一切代价,似乎坚信一定会成功。
直到今天,杜邦公司里流淌着的依然是不安的血液。
去年年底的一则消息宣布杜邦拟退出钛白粉市场。这个年产近100万吨,在杜邦公司已经开工了数十年的生产线如今面临着即将被关闭的命运。
这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早在几年前,钛白粉业务就给了杜邦中国沉重的一击。
2008年年底,杜邦在山东东营市圈了一块地,这片位于市中心13公里的海边盐碱地,是杜邦规划的世界级工厂。在这里,将诞生出每年20万吨年产量的钛白粉工厂。
杜邦集团将为这个工厂投资6.4亿美元 (约47亿元人民币)。而同时期,杜邦在中国内正式启用的中国研发中心,投资仅有2000万美元。杜邦在钛白粉项目的投资,就可以打造32个国家级研发中心,可见杜邦对钛白粉项目的重视程度。而这也是迄今为止杜邦在美国以外最大的单笔投资项目。工厂主要生产氯化法钛白粉,一种被广泛应用于涂料、塑料和造纸等行业的白色颜料。
然而事情不如杜邦预想中的顺利。东营市市政府的阻拦和环保隐患让项目夭折。
东营钛白粉项目夭折后,杜邦逐渐淡出钛白粉市场。如今,随着高性能涂料业务的剥离,钛白粉也成了其中一个被剥离的项目。
虽然杜邦公司并没有对钛白粉的命运给予正面的解释,但杜邦渐渐退出钛白粉市场已经成为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