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资讯频道
业界动态
国内 政策法规 品牌动态 统计报道 国际 展会中心 产业透视 企业报道
电商
电商资讯 电商实务 电商前沿 电商评论
时尚
时尚资讯 时尚搭配 时尚人物 秀场发布 时尚名品
面辅料
行情 趋势 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国内动态 > 正文

莆田鞋城转型困境:仿冒鞋的“不老江湖”

时间:2013年08月13日来源:第一财经日报作者:王丹阳 陈慧芳

莆田在2003年已存在3000多家仿冒鞋厂家,而多年来随着行业发展逐渐被整合或消解。近些年,生存维艰,他们愈益取得一种共识,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透露工厂具体地址。

  老板陈文海每天亲自授课,他打开淘宝上的“阿冒”网店,示范如何通过页面设计来吸引眼球,提高成交量。一位学员告诉本报记者,其中更为隐蔽神秘的课程是,怎样让莆田店家的ip号看起来像外地的,以此少许降低被淘宝发现并追打的风险。

  安福人一边开着网店,一边研究着如何“挺进”淘宝系统内部。如果不为仿冒服务,也许这些“网络操盘手”早已推出适于举国推广的网络营销技术。

  林丽珍回忆,为了引导歧途上的网军,她曾挨家挨户地上门“招安”,介绍政策。目前,安福的底铺已经被330多家自有品牌占领,光鲜地挂上了招牌。照城厢区政府的设想,是在将来培育千个左右的自主品牌。

  这种情况下,安福楼上还未转型的阿冒仍然过着“见光死”的生活,他们与底铺活在极不对称的世界里。一天到晚,他们的窗口极少亮灯,如同无人租住,而一位台湾骆驼门店里的店员告诉本报记者,那些不亮灯的都是前厅,“他们可能在厅里面的房间里”。

  一家颇具知名度的自主女鞋品牌的老板林国梁告诉本报记者,“转型是痛苦的”。几年前,他也是混迹于仿冒鞋网销大军中,2011年,林买了自主商标,他号称是安福第一批做正牌的商家。

  “当时周围都是仿牌,叫我们想做正牌也不知道怎么做。”2009年,林国梁在淘宝上开店,觉察到淘宝网上的监管也是日益严厉,动不动就被自动关店,“链接一死,什么都没有了。”

  “当时在安福那条街就我们一家,led灯光开起来。”当时,林的店面在尚处于全仿冒的安福门面店中显得很扎眼。如今,整个安福的底铺被各种本地品牌占领,却始终无法强大。

  在代工的襁褓中长大的莆田鞋业,要攻克仿冒的基因,在自主创新的全新摇篮里生长并非易事。很多“阿冒”转型做起了自主品牌,但有更多“阿冒”习惯了黑夜。

  林国梁认为,自主开发品牌的存活率不高,“赚钱和不赚钱落差非常大”。自主设计鞋款往往时间慢,而且开发出来的款式有限,无法抵御万一不畅销所带来的损失。

  所以林国梁没有自主研发,而是以给别的工厂下订单的模式授权生产,这样,便在“七八十个厂家中评质量和款式”,选择面就广得多。他介绍,他已积攒七千多家网络分销商,其中不乏从前做仿冒鞋的,如今都只做他的鞋。

  正牌在某种意义上重整了产业格局,但据本报记者了解,类似林老板做出规模的商家在安福只是凤毛麟角。为了差异化竞争,转型后的商家不再做运动鞋,改做女鞋,但是一到晚上,它们仍被淹没在仿冒运动鞋的海洋中。

  打击仿冒持久战

  2010年,莆田假鞋登上《纽约时报》而被安福人津津乐道着。对于美国来说,截获来自中国的仿冒产品,也只能通过海关没收、记录在案、打击走私。对于远在大洋彼岸的中国“麻烦制造者”鞭长莫及。

  国际舆论更多表现出的是一种无奈,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就曾在新闻中表示,成功打击或扣押来自中国的假冒商品只是一次胜利,而与中国假冒产品之间的战争却是无止境的。这场战争就像猫抓老鼠的游戏一样,老鼠总是在比你快一小步的地方自在逍遥。

相关阅读

版权说明

1.本网站部分文章为网上转载,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与本站联系,本站核实之后将对其进行删除。

2.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来源"中国服装工业网"并保持文章完整性及原创性,对于违反以上说明的,本站将追究其相关 法律责任。

3.联系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意见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