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元升值直接冲击的是制造业,日元升值的压力转变为日本产业转型的动力,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换代还是为日本实体产业顽强地维持着中高端制造业的强大地位。
应该承认,与日本曾经和正在辉煌的汽车制造、重型机械制造、数码电子产品制造等产业相比,日本的服装业之前就没有在全球大红大紫风光过,所以后来优衣库的老板成为日本首富具有极强的震撼力。
日本的服装业历来走两端路线,一是满足高端消费的小众市场产品,中国也可以见到不多的这种品牌,特点是考究、精致但价格昂贵。二是针对普众市场的服装产品,此类产品在日本人心目中是品质低下的代名词。
日本人传统上极为注重生活细节的精致和美轮美奂,在日本人的生活文化中,被认为信奉着一种“品质永远第一、价格永远第二”的信条。
与吃珍稀海洋动物为荣一样,日本人在着装消费上的传统观念是“需要主导,不问价格”,款式、品牌是上世纪70年代、80年代、90年代日本人服装消费的首要选项。
日本官方统计表明,上世纪90年代日本人消费支出中,服装消费的支出超过居住支出,占收入的7%。从上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日本的服装消费处于量的增长时期,在1973年达到高峰,之后的10年消费量稍有下降,1983年之后服装消费量基本保持平稳,但消费金额却在10年间增长了10%。消费量平稳而金额增长,表明消费的档次提高了,日本服装消费在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进入高级化阶段。
根据1990年代的市场调查,日本人具有空前的服装消费癖,平均每个日本男士拥有80件服装,平均每个女士拥有240件服装。一种流行款式进入日本,很快就席卷市场。1990年代的日本,名牌、特别是欧美名牌成为时尚的追逐,价高而捧场者众多,一件法国名牌T恤可卖到2万日元,一套欧美品牌西装卖到1.2万美元,一条有大牌设计师签名的头巾卖到6000美元。
这样的消费市场和日本经济的特点,产生了当时的日本特色服装市场和产业,主流高档品牌要么依赖进口,本国的企业因为人力价格昂贵而无法涉足普通产品市场,也转而专注品质要求高、加工周期短的中高档市场,低端产品加工则让位于当时以“亚洲四小龙”为代表的新兴工业化国家比如韩国,即是说日本90年代在服装产业迫于劳动力价格的压力产生了产业转移和产业转型。
风水轮流转,日本服装消费的奢靡之风在所谓“失去的十年”后开始发生悄悄的改变,人们不再丢开价格先看款式和品牌了。究其原因是日本长期的经济低迷导致企业效益普遍下滑,资产泡沫的破灭消弭了许多人的财富,人们手中的钱少了,消费习惯也自然而然跟着变化。
但日本人特别是日本青年人追求服装的时髦消费,追赶款式变化和新旧更替速度的习惯却根深蒂固,以青年人为消费主体的日本时装市场和产业中最贴近新时代消费风尚的优衣库(UNIQLO)开始脱颖而出直至膨胀为庞然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