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通过整理计算财报数据发现,从2007年至今,中国市场销售额占全球销售总额的比重逐年增加,从0.52%一路上升到2013财年上半年的4.36%。但中国每年每间店面的销售额却逐年下降,从2007年6886万瑞典克朗下降到2012年的4038万瑞典克朗,其中从2010年开始的数据均低于全球平均每年每间店的销售额。
对此,上述业内人士坦言,二三线城市的单店平均销售无法与一线城市相比,所以可能会拉低总体的水平。
尽管如此,也未能阻止其奔赴二三线城市的脚步。虽然,想要成为中国消费者喜欢的品牌向下走是必需的,但在程伟雄看来,二三线城市的优惠政策也从一定程度上推动了H&M的扩张。
他进一步解释,中国的很多商业渠道包括购物中心或者商场,大都希望引进一些国际快时尚品牌来招揽人气,体现自己的国际化氛围,提升一个档次。而这一点在二三线城市表现得尤为突出。“比如低租金低扣点,有的甚至还有装修补贴”。
从这一点上来说,二三线商圈给出的各种优惠条件或许也是H&M所看重的,毕竟这样进入的门槛就比较低。
上述业内人士也表示赞同,并指出,“这么低的成本能够占领渠道的先机,何乐而不为呢,甚至一些国际快时尚品牌可能原本没打算布局,看到条件这么好就去了。”在他看来,以低成本在中小城市把市场打开对品牌自身来说也是有益的。“一线与二三线城市的信息流通度是有差距的,让顾客亲眼所见,才能有效提高知名度”。
“二三线的优惠政策使得很多国际快市场品牌进入中国后,在策略上会有一些冒进表现,”他说。
针对中国市场上开店扩张的相关问题,H&M方面表示不方便发表任何言论。
二三线城市隐忧
“在东莞开第一家店的时候我很兴奋,我觉得可以与欧洲时尚无时差对接,但现在也不总买他家(H&M)的,便宜实用我更看重,”在东莞呆了十年的李莫婷对新金融记者说。
显然,H&M深入二三线市场且要做得成功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在上述业内人士看来,虽然H&M现在已将版图“辐射”到二三线城市,但未来发展得怎么样还需要观察。
虽然二三线城市的发展空间很客观,但从本质上来说,二三线城市与一线城市还是有差距的。“北上广深和国际接轨,人们注重国际流行趋势,所以追求时尚就是品牌必须做的,但二三线城市的需求可能更现实一些,”该人士说。
程伟雄也指出,二三线城市的消费特征有明显的多元化和地域化的特点,消费者并不一定是以国际品牌马首是瞻。“毕竟衣服是用来穿的,不一定要时尚,可能找到合适的搭配就可以了”。
李莫婷过去几年一直对H&M比较忠诚,因为她认为在东莞这个城市穿上H&M挺时尚,但“店里的衣服都有些偏大,合适我穿的不多,我也就经常看看其他的品牌”。在她看来,既然已经进入二三线城市,H&M就应该根据当地的消费需求进行适当的改变。